|
粉条是我们这里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家常菜,每到冬季来临家家都会用粉条做上一盆大烩菜,既填饱了肚子还解嘴馋,纯红薯粉条下锅久煮不化、久煮不断,柔润嫩滑,爽口宜人,再加上是纯天然手工制成的有机绿色食品,在餐桌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纯手工红薯粉条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属绿色天然食品,柔软可口,营养丰富,宜烹饪、耐保存,素有“人造鱼翅”之美称。食用前开水浸泡5到10分钟,可凉拌、焖炖、热炒、涮火锅、也可以做特色焖菜。一菜多吃,色香味美,老少皆宜。
粉条虽好吃,但是粉条的制作工艺、制作过程真正见的人不多,现在市场上粉条的种类繁多,很难分辨出是纯手工的还是机械加工的。寒冬之际,我县各个地方都会有很多粉条作坊开始加工粉条,今天来的姚楼村也是其中的一个,姚永超是这里的主人,只见他和那里的师傅们正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着,他告诉我们:“别看简简单单的粉条,光从晒粉到做成粉条就得十七八道工序呢。整个过程中火一定要旺而且要不停的往里续水,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差错,做好的粉条一定要在凉水里过一下水,要不然一晒就会断的,在这里做工的都是村上的老师傅了,有他们在这里就不愁吃不上美味可口的纯手工红薯粉条。”看着师傅们都在有条不紊的忙碌着,他们被烟雾包围着,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想着里面的水挺暖和的忍不住用手去尝试了下,一股凉意瞬间浸透了全身,不仅打了个冷噤,太凉了,当美美享受碗里的粉条时,又有谁能想到制作过程的艰辛。采访过程中,还时不时有人打电话咨询红薯粉条的价位和运送情况,每当这时只见姚永超脸上都会露出喜悦的笑容。
现如今农村有个顺口溜叫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党员和干部。今年以来,县文广局包村包户领导、党员和干部,都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在做好日常包扶工作的基础上,逢年过节,包扶户家中红白喜事,包扶党员和干部都能亲自前去看望慰问。每次每人多则四五百,少则一二百。而且每场事情都有包户干部帮忙操办打理直至事情结束。很多群众感激的说,这才是共产党的好传统、毛主席的“好后代”,习主席的好干部。

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各扶贫项目截止今年累计总投资200万元以上。其中包括慰问老党员、看望灾困户,资助大学生。今年七一前夕,县文广局对姚楼村27名老党员进行慰问,每人300元;17家灾困户进行看望,每家200元;对考上大学本科和县一中的13名优秀学生,每人资助1000元和500元,去今两年总计7.2万元。
现如今,在姚楼村群众中也广为传颂着一首赞歌,歌词是:
扶贫政策放光芒,家家小楼百兴旺。
通组串户路硬化,歌舞升平感谢党。
再战2016年,贫帽扔到太平洋。
姚楼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广告诉我们:姚楼村成为县文广局的包扶村后,以产业发展产业,扶持贫困户脱贫致富,积极发展了20多户村民带头脱贫致富,村民姚永超利用红薯在姚楼村建了基地和厂房,加工纯手工红薯粉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村上将用红薯基地和黄姜这些产业配合“双包双促”把全村经济带动上去。明年村上将积极配合县文广局的“双包双促”把姚楼的产业做强做大。
自实施“双包双促”活动以来,县文广局给姚楼村先后投资了40多万元建起了大棚蔬菜园4个,包扶了贫困户69户,为他们提供了脱贫致富的信息,扶持了资金,并带动26户贫困户脱贫。为解决姚楼村文化广场地基多年未决,导致村文化广场无法建造,致使全村群众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无场地问题,局长刘海宏、副局长刘祥平,多次深入到问题的方方面面进行协商,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文广局主动和金丝峡镇拿出57000元补偿给相关农户,才使村广场地基问题得到解决。目前村文化广场已经建成,并进行了硬化(600平方米)。安装群众健身器材8套件,并进行了亮化和美化,给村上整个区域经济的带动起了领头羊的作用。(胡荣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