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县坚持分类指导、综合施策,政策、经济、行政手段并用,帮扶措施精准到村到户,依然是今后攻坚期不变的主题。但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不少亮点,主要体现为:在产业发展方面,突出培育企业吸纳型、自主创新型、品牌经营型、三产拉动型、生态补偿型、土地红利型等各类产业,均落实了牵头包抓部门和工作目标任务的责任,令人振奋,使人耳目一新。其中优先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以及流转土地经营权参股分红等将是真正的“新闻”和看点。在移民搬迁方面,巩固“五位一体”模式和“一体六配套”方案,完善已有的政策和项目同时,瞄准省上的120亿地方债劵和60亿建设资金这块大蛋糕,争取取得属于丹凤的更多的份额。在教育方面,用足中央惠民政策,着力推进从学前直至就业的“一条龙”帮困机制建设,摒除贫困代际遗传的“基因”,全面推行贫困户子女学前和高中免费教育。在能力建设方面,整合培训资源扶智,促进贫困户向职业农民转型。建设完善县镇就业和社保服务平台,建立劳务培训基地,扩大就业对接服务和转移就业培训;实施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特助行动,安排贫困家庭人员就业。在医疗救助方面,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由政府全额出资参加合疗,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大病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这些无疑都是亮点。对于没有自救能力的城乡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低保、“五保”供养范围,加大敬老院、幸福院、光荣院和失能老人公寓楼等设施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对孤、残贫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确保应保尽保、全覆盖。这些新举措的出台和落实,无异于给贫困群众注入了一支“兴奋剂”,激发了追求新生活的强大动力。
政治路线问题解决了,干部因素是第一位的,各项措施依然得靠干部来落实。县上调整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力量,将人力和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名科级以上领导、有一支驻村工作队、有一名“第一书记”、有一名科技特派员,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干部帮扶。每年签订包扶目标责任书,做到工作管理、规划计划、分类施策、项目资金、帮扶责任、监测考核到村到户,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
推行“六项机制”:用责任和爱心浇铸防贫返贫的铜墙铁壁
丹凤县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全方位关怀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一条龙保障服务的常态化格局,做到背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让贫困户全部如期登上小康社会的“最后一趟列车”。
该县积极顺应上级新的思路理念和工作节拍节奏,做到体制机制并轨、项目资金渠道通畅、用足用活惠民政策,积极构建形成上下联动、合拍共奏的“六大保障机制”。一是落实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党政第一责任人职责,由书记挂帅、相关领导任“先锋官”,落实中央的“五个一批”,由县级领导、县直部门、镇办工作和驻村工作、包户干部等四级联动示范带动推进工作。二是落实包抓帮扶机制。实行四套班子“一把手”和县委常委包镇办、县级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脱贫制度,做到每个村“一名领导包抓、一支工作队落实、一名科技特派员和一名“第一书记”指导协助的“四有”联合攻坚。三是政策支持机制。跟进省市,出台具体办法,促使中央惠民政策“落地生花”。四是资源整合机制。对各类资金整合捆绑、统筹使用,建立县财政每年不低于20%的预算扶贫开发专项资金。五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实行月督查汇总、接排名通报、半年和年终考核奖惩机制。六是健全问责问效机制。县纪委出台配套问责追责办法,对签订“军令状’的干部,不摘贫困“帽子”,就摘干部“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