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洛南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三农”工作精神,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总要求,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夏秋粮食喜获“双丰收”,总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一、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洛南调查队对洛南县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抽样调查,经陕西调查总队推算,洛南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62334.2吨,比上年增加20253吨,增长14.25%。在近20年中首次实现夏粮、秋粮“双丰收”。
(一)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3.28万亩,比上年减少2.8万亩,下降3.8%。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0.42万亩,比上年减少30亩,下降0.01%;小麦播种面积16.49万亩,比上年减少0.08万亩,下降0.46%。秋粮播种面积42.86万亩,比上年减少2.8万亩,下降6.15%。玉米播种面积29.86万亩,比上年减少1.82万亩,下降5.75%。
(二)亩均单产增长较快。全年粮食亩产222公斤,比上年增加35公斤,增长18.7%。其中:夏粮亩产183公斤,比上年增加11公斤,增长6.4%,小麦亩产144公斤,比上年增加13公斤,增长9.9%,洋芋亩产230公斤,比上年增加9公斤,增长4.1%。秋粮亩产249公斤,比上年增加53公斤,增长27.04%,玉米亩产282公斤,比上年增加58公斤,增长25.9%。
(三)总产量增长。全年粮食总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62334.2吨,增长14.25%。其中:夏粮55793.9吨,比上年增加3383.9吨,增长6.45%,小麦产量23743吨,比上年增加2016吨,增长9.3%;洋芋产量32051吨,比上年增加1360吨,增长4.5%。秋粮106540.3吨,比上年增加16869.3万吨,增长18.81%,玉米84242吨,比上年增加13172吨,增长18.5%。
二、粮食生产显著特点
(一)夏粮生产结构优化更加合理
1、内部结构优化保持基本稳定。一是小麦面积止跌回稳。2015年小麦生产面积16.49万亩,同上年相比基本持平。这是从2010年冬播小麦面积32.58万亩下降到2014年小麦面积16.56万亩,连续四年以4.0万亩的速度下降,年均减幅15.56%基本结束。二是薯类面积高速增长基本结束。2015年薯类面积13.94万亩,比上年增加0.86万亩,增长0.53%。“十二五”初,薯类每年以2万亩以上面积的增加时将代告一段落。
2、马铃薯产量对粮食安全保障贡献加大。历经五年的压麦扩薯,马铃薯规模化化、产业化发展迅速。2015年全县马铃薯总产量32051吨,首次超过小麦产量23743吨,稳居玉米之后,马铃薯位居第二位。
(二)秋粮生产占据粮食总产量重要位置
1、秋粮总量占据粮食总产量核心。尽管全县秋粮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58.5%,秋粮总产占到粮食总产量65.6%。秋粮的性增长为全年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秋粮高产创建示范成效显著。一是高产品种择优布局。全县良种推广面积达到85%以上。川平坡塬地带推广壮杆硬粒性中玉368、林奥、陕单22等抗倒伏、抗旱性强、抗病虫害、抗逆性好的杂交优良品种。马铃薯间套增加早熟、耐密植新品种。甘薯推广徐薯25,徐薯27等优良品种。二是积极推广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全县7家种子经营企业对23个玉米新品种集中实验区,开展玉米高产创建示范,集成农业技术应用,推行配方施肥技术、化除化控技术、合理密植、垄作、间套技术,做到用种、施肥、防虫、科管、监测“五统一”,使良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充分展现。全县共落实高产创建示范面积22万亩,同比增加5.4万亩。全县推广秋粮地膜覆盖 12万亩,其中地膜玉米6.8万亩,规范化间套、垄沟栽植33万亩,平衡施肥36万亩,玉米良种使用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