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商洛市一区三县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范围,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商洛老区人民的关怀。我区正式融入关中—天水国家级经济区,标志者商州突破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如何站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开发的制高点上发挥优势,科学定位,借势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突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实践课题,也是我区近期思考最多的问题。
一、以观念融入为前提,形成科学发展共识。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一个资源、技术、人才等相对密集的区域,尤其是关中地区就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集中着16个省级以上的星火技术密集区,商州作为经济区中的一员,必将在这一区域内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商州首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思想观念上融入国家级经济区。尤其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自觉地把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从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符合时代要求、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传统观念、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不为既有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模式所制约,不为常规思维所局限,不为现有政策所羁绊,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国家级经济区,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谋求发展,用好机遇,乘势而上,借力而为,真正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融合引领经济的大发展。
二、以思路融入为先导,凝聚率先突破发展合力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商州作为“一轴”中的一个节点,将全力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东南板块经济核心增长极”。对我区而言,目前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第一要务就是要抢抓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机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我区在全市率先突破发展。初步考虑,就是要坚持“面向全国、依托关中、融入西安、率先突破发展”的思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区域、三类园区、四大基地、五大板块、六大支撑体系”作文章。具体讲,“一个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率先突破发展”这个中心,“两个区域”,就是要着力打造“商洛市经济核心区和西安市民第二生活区”。“三类园区”,就是要全力建设“循环工业创业园、农特产品物流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四大基地”,就是要努力打造现代材料工业基地、现代中药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五大板块”,就是要稳步推进“东片万亩中药材、南片万亩干果食用菌、西片万亩秦岭洋芋、北片万亩烤烟蚕桑、城周万亩蔬菜”五大产业板块。“六大支撑体系”,就是要不断强化“政策支撑、人才支撑、文化支撑、科技支撑、信息支撑、环境支撑”六大支撑体系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些目标实现后,商州必将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板块之一,必将在全市率先实现突破发展。
三、以措施融入为根本,着力打造商洛经济核心区
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提升率先突破发展核心动力。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大事、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理念,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项目、突出抓招商”的思路,抢抓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央扩大内需、东产西移的机遇,扎实开展“项目创业年”活动,积极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基础设施、产业、能源、民生工程类等重大项目。综合运用项目招商、组团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各种招商形式,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大型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战略投资者,不断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做到以项目承载投资,以投资拉动发展。加强经济区内的交流合作,搞好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是加快园区建设,打造核心发展平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跟进、服务、融入商丹循环工业园建设,吸引更多的项目进驻园区。按照“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相互支撑、产业链条延伸”的思路,依托商丹工业园区,全力打造我区的循环工业创业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科学发展。加快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实现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努力构筑具有商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积极规划建设汝河流域和荆河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等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抓好以商洛农特产品物流园为重点的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推进连锁经营向更深层次发展,把商州打造成为陕南最大的物流中心之一、陕西重要物流集散地。通过努力,真正使三类园区成为县域工业的带动区、招商引资的示范区、全民创业的活跃区。二是优化产业部局,强化农民增收核心增长极。进一步优化产业部局,以五大产业板块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做好土地流转文章,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实施“千百万”工程和农民增收“七大工程”,发展“一村一品”。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