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王存富) 丹凤县竹林关镇是去年“7·23”特大洪灾的重灾区,当时的洪流吞食了大量河堤、农舍、良田,镇政府附近的窑沟和大柴沟泥沙巨石涌入镇街,致使居民房舍倒塌,学校、机关、门店受损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亿元。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年,竹林关的恢复情况如何?笔者6月下旬前往采访,亲身感受到了竹林关的巨大变化。
在竹林关新街,两台机械正在施工,不远处,一群干部在忙着帮助群众搬迁。高挽裤管、满脸淌汗的镇党委书记贺丹华在机械旁指挥,镇长刘军斌带领镇村干部在帮助群众搬运东西。有人给他拿来草帽,他看到身边一位汉子光着头,就双手递上,那汉子连连摆手,刘军斌硬是给戴在头上。据刘军斌介绍:这条街道的打通,不仅可拉近桃花谷水保科技示范园与郭山公路、沪陕高速的距离,还将为下一步镇上实施的“北扩东延”工程打下基础。
一年前,满目疮痍,一片狼藉的桃花谷水保科技示范园,如今,道路宽敞,耕田平整,民居亮丽,家家门前小桥流水,竹影摇曳。昔日的乱石滩,现在已是田成方、树成园、堤相连。据了解,该工程投资1200万元,修建堤、渠、路2.6公里,栽植树木28万株,工程按照“生态观光、水源保护、协调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则,实现人水和谐目标,发展壮大了水土保持旅游观光产业。
大柴沟是“7·23”特大洪灾中地貌毁坏最严重的地方,当时泥沙巨石堆积如山,现在两公里长的排洪渠已经修成,两侧的山、水、林、田、路已得到全面治理;至6月底,投资1200万元的大柴沟治理工程已完成进度的98%,旁边建设的“7·23”纪念馆已完成雏形。
在银花河畔,投资3800万元的银花河堤修复工程已近尾声,石槽沟、桃峰、月凤等村的水毁公路修复已全面完工,辖区内的5座水毁大桥即将竣工,春季启动的中小学校办公楼、镇政府办公楼、镇法庭、财政所、计生服务站等工程均已完成主体建设。在窑沟灾民安置点,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为山乡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据悉,该镇今年在王塬子、镇西街、窑沟、桃峰、光明庙湾实施集中安置点5处,已安置灾民213户,分散安置567户,修缮危房693户。到目前,全镇98%的灾民已搬入新居。
加强集镇建设,让镇街恢复昔日的繁荣,是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据了解,镇政府今年多方争取资金,投资80万元硬化老街,安装下水工程,投资60万元为街道铺设地砖,栽植名贵树木,投资80万元建起以竹林、竹海为主调的江滨公园一期建设任务,投资23万元安置了路灯;还建起专业环卫队,启动水厂建设、竹林关人家建设等,使古镇焕然一新,服务功能日趋完善。谈及今后的发展,镇党委书记贺丹华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城镇建设和旅游三产,北扩东延,使城镇常驻人口达2万以上,实现畅游金丝峡,吃住竹林关的目标,力争通过三至五年把林关建成最文明、最干净、最繁花、最宜居的历史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