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宋红梅) 柞水县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从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定位宣传思想工作,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宣传思想工作,从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高度来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用思想工作引领柞水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换脑工程”奠定思想之基
“人是事业兴衰的关键,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改革发展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县委书记刘荣贤这样说。要发展,先换脑,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成为县委一班人的共识。
2007年,西柞高速开通,柞水成为陕南距西安最近的县份。县上根据“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和“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的发展定位,将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作为动力之源,全力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开展“柞水大讲堂”、“解放思想大讨论”、“柞水发展大家谈”等活动,邀请省市专家学者授课15次,用权威的声音解读政策法规,全县近2万干部群众“开眼洗脑”;在全省率先开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工作,以抓好“干部学现代管理、职工学岗位技能、居民学文明礼仪、农民学实用技术、全民学法律法规”为内容的“五学”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编印了文明礼仪知识手册2万余册,开办普通话培训班28场次,举办普通话演讲赛8场次,参训职工1660人;开展“新思想、新作风、新作为”三新学习教育活动,树立大发展和大开放意识;教育理论讲师团每年巡回宣讲50余场次,干部群众培训面达到60%以上。思则变,变则通,新思想、新观念凝聚人心,从而赢得令人侧目的发展软环境。
“文化繁荣”彰显活力之源
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总投资1800万元的宣传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和投资2000万元的商洛首个县级电影院投入使用,7个镇文化站、18处农民健身工程和“农家书屋”全县覆盖,成为农民学习健身的好去处。率先设立“文学艺术”奖励基金,出台《表彰决定》。组建4个专业文学协会,开办《牛背梁》文学专刊,培养锻炼一批乡土文艺人才,推出一批体现地方特色、富有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出版中长篇小说和诗歌散文集30余部。组建镇村文艺协会40余个,文化活动的常态化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主力军。积极探索“文企联姻”的新模式,每年邀请省市专家、学者采风团先深入考察采风,组织“秦岭最美是商洛”百名画家走进柞水和陕西诗学会组织全省会员80余人深入柞水进行采风。结合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旅游转型升级”等文化服务活动,文化引领发展、文化服务发展,各种文化载体活动丰富发展内涵,各类文化策划包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
“核心工程”营造和谐之本
“新时期政府的职能转换,应从零距离服务群众着手,这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抓手”,县长林录印的话做了形象的注解。
迈入新世纪,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核心,县上围绕组织实施“四大工程”为破解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安民工程”以活跃社区、村组文化活动为主题,节庆演出、广场歌会、社火调演等系列活动的扎实开展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成为群众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便民工程”以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创佳评差活动为主题,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树立特色鲜明、形象具体的服务品牌为目的,重磅推出一批行业建设先进典型;“惠民工程”以文明社区、生态文明村创建为主线,以高标准规划、整体推进为重点,以户为基础,以移民新村和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城乡共建为动力,以连片创建为纽带,推出一批在全省叫得响的生态文明新村;“富民工程”以转变群众观念,开拓创业致富思路,增长就业技能为重点,以加快建设“村村通”、“文化站”、“图书室”等阵地建设,开办“乡土电视台”,发掘培养“文化明白人”等措施使得群众信息渠道畅通,教育阵地健全,“想富家、先富脑”在柞水农村成为一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