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黄家瑞)近年来,柞水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理顺城乡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城乡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群众自办文化更加活跃,全县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变“送”为“种”政府搭建平台
为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柞水加快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站建设,建成了2个市级示范文化站、3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完成了108个农家书屋的巩固提高工作;建成10个标准化村级农民健身试点工程;组建了16个农民体协;建成县城文化活动场地8处;在人数较多的机关单位设立了文化活动室、阅览室;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网络等文化设施覆盖面遍及城乡。文化建设脱掉了过去“蜻蜓点水”、“来了就热闹、人走茶就凉”的帽子,真正在城乡“生根发芽”。
变“主”为“引”民众唱响主角
人民群众才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针对民众参与热情高涨的情况,柞水因势利导,先后成立了县文联、渔鼓办、文化艺术中心等新的文化机构,引领指导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在他们的带动下,涌现出了干佑社区夕阳红艺术团、民间艺术社、书画协会、民间乐队,红岩寺和凤凰民间艺术社等13个民间艺术团体、16个渔鼓表演队、38个锣鼓秧歌队,组建镇村文艺协会40余个,文化活动的常态化成为活跃城乡生活的生力军。石瓮镇叶家湾多位一体的文化大院建设,成为该县文化发展的新动向。同时,积极探索“文企联姻”的新模式。如今,“劳动回家锄头放,吃罢饭来搞文化”成为新时期柞水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变“娱”为“产”文化挖掘奠基
为进一步提升文化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柞水大力挖掘景区文化、行业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廉政文化、婚育文化等主题文化,用文化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了从头到脚的精细“包装”和分门别类的“套装”,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条,叫响了“西安第二生活区”的名头。目前,全县已涌现出“文化专业户”1000多户,这些“文化专业户”因地制宜为农民提供图书租赁、文艺演出、技术培训等服务,既弥补了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不足,又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