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县区动态 > 民生资讯

环保节能引领商州农村生活新时尚

2011-09-22 09:25:39 来源:

下赵塬新村的环保公厕成为村里一道美丽的点缀.

麻池河镇新装的太阳能路灯让群众出行更方便.

  本网讯 (张希锋 何舒雅)徽派风格农家小院,大红灯笼、仿古门头,环保公厕、太阳能浴池,文化广场、多功能垃圾收集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太阳能路灯、太阳灶、沼气灶……绿树成荫、花草芳菲下的休闲长椅、垃圾桶、果皮箱、农家乐,更是点缀出了一幅幅恬静、和谐、幸福的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画卷。这些原本遥远、新潮而时尚的名词,如今,已真正成为商州农村生活中的一个个美丽元素,环保节能让这里的乡村生活变得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人更富。

  出行——太阳能路灯照亮美丽新世界

  “自从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一到晚上可亮堂、可热闹了,翻单杠、打篮球,村上健身运动场的器械上趴满了人。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摸黑了,大家再也不用摸着黑走门串户了。”商州区麻池河镇金联村四组村民周福霞高兴地描述着村上发生的可喜变化。去年春节前夕,村上筹集资金42万元,为全村4公里通村主干道安装了58盏太阳能路灯,从此,全村便实现了夜间亮化,既省电又美观,成了山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荆镇,是商州区北片人口大镇之一,镇街道常住人口5000多人,遇逢集日街道高低不平,车流、人流拥堵不堪,群众夜晚出行成了“灯下黑”。去年,镇上一次性投入25万元,安装起31盏太阳能路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提起这太阳能路灯给群众带来的变化,镇上赶集摆摊做小本生意的曹东霞深有感慨,“我们这街道地势不平,坑坑洼洼,以前每逢下雨,晚上人走路总是深一脚、浅一脚的灌泥水,小偷小摸地事时有发生,现在太阳能路灯亮堂的很,我晚上回来再迟,也不害怕了。”如今,在商州,像这样集中安装太阳能路灯的,在黑山、杨斜等镇也比比皆是。

  居家——环保重点村建设还农村一片净土

  有着“商洛第一村”的杨峪河镇下赵塬新村,地处商州城南3公里、西商高速出口西1公里处。沿203省道前往,一路上但见大峡谷、巴人洞、南秦河等优美旅游景点与靓丽的新村美景绘成了一幅动静结合、古今和谐的优美画卷。该村正是商州区重点打造的农村环保重点村,2010年被省环保厅授予省级生态村,同时推荐国家级生态村。新村建成后,村上投资416万元,积极实施以环保公厕建设、饮用水水源保护、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四大环保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着力解决村民生活对环境的污染,使该村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

  在村支书张志成的带领下,笔者围着村子仔细参观了环保工程建设成果,一路走来,随处可见分布安装的20个垃圾箱,新村广场的配套公共环保设施一应俱全。东、西两个面积为120平方米的景观式多功能垃圾收集屋已经建成,上下分为三层,一层为垃圾收集,二层为棋牌室,三层为观景台,全村群众的生活垃圾都将汇集到这,再经过建成的面积400平方米的垃圾转运站进行集中处理。最吸引人的还是进入村大门口不远东头的两层340平方米的环保公厕,跟城市里的高标准环保公厕没有什么两样。张志成介绍说:“我们还对新农村居民饮用水水源地划分了保护区,设立隔离网和水源地警示标识,建起1000米的饮用水源保护设施,铺设了500米的污水管道,建成了日处理15立方米的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村子里所有的生活污水统一引排到这里后,再通过5个功能不同的净化池处理,最后流到外面河里的水都是基本净化没污染的。”

  居住在B区二排72岁的赵德强老人高兴地说:“做梦都想不到,我们农村人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地上还铺地板砖,家里用上了自来水和水冲式厕所,农闲了还可以到休闲广场散步,到健身运动区的漫步机上活动活动,拉拉单杠,还可以到图书室读书看报……我们真的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了!”

  被誉为丹江源头“第一村”的黑龙口镇梁坪村,地处秦岭深处丹江源头——闵家河流域中上游,也是该区的环保重点村。近几年,村两委会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实施“丹江源梁坪村客家山寨”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生态旅游村。大力开展丹江源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程,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42平方公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12000余亩,退耕还林350亩,路旁植树5000余株,河道两旁栽植翠竹1000余株;还修建了谷坊20座,木拱桥5座,铺设休闲石子路800米,栽植毛竹2.2万株,修建景观截水坝20座、300平方米的鱼池,以及草亭及秋千等游乐设施,大兴生态村建设;建成以“党建、廉政、新农村建设、教育、平安创建、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十五个内容的科学发展十里和谐文化长廊。并筹集资金30万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投资26万元修建起104平米环保公厕、太阳能浴池一座,购置安装垃圾箱100个。该村先后荣获省、市及国家级“文明村镇”称号,2009年获得市级生态村命名。

  生活——环保节能点亮时尚潮流

  不烧柴、不用炭,一扭开关火焰高。在黑龙口镇红门河村一组村民王民娃家看到,不到一根烟的工夫,他的孙子就吃上了热气腾腾的荷包蛋。王民娃说,过去农闲时间要捡柴火,老式锅灶把屋里熏的黑呼呼的,灰尘也大得很。2006年实施“绿色通道项目”时,他就报名建设沼气池,现在常年在家的三口人一年四季都能用沼气灶烧水、做饭,既干净卫生,又方便快捷。据王民娃介绍,过去光他一家一年生活烧柴就得上万斤,自从群众有了沼气灶,坡上再也没有人去砍柴了,林木植被渐渐好了起来,并且沼液还能做无公害蔬菜肥料。

  从1991年开始实施“三改一建”工程后,磨沟庙村八组牛计劳一家5口,做饭、照明都用上沼气。他说,沼气灶就是好,就连熬的豆子糊汤并不比老式灶上的差。

  夜村镇甘河村是商州区普及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实施最好的村之一,目前,全村402户已建成沼气池300口,再加之最近区上又给沼气建设重点村配备的100台太阳能灶,全村现在全部实现做饭节能化。村支书刘志松半开玩笑地说:“用太阳能灶烧水,用沼气灶做饭炒菜,既干净还快,现在就是不准农民用,都不行了,都抢着用呢!”

  据该区能源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沼气池8000多口,覆盖300多个村;发放太阳能灶2705台,覆盖了20多个村。

  黑龙口镇梁坪村建起了太阳能浴池,最近,这高兴事可在村里很是热火。大人忙着帮忙打扫卫生,小孩围着看热闹。8月20日这天,投资26万元的浴池加环保公厕正式向村民们开放了。村支书张述正说:“村里的浴池面向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开放,其他的,每次象征性收3元钱的管理费,除过电费和维护费用之外,再给管理浴池的补助点,大家都蛮支持的。”大山深处村上建起集体太阳能浴池,给公众开放,让忙碌之余的农民洗去尘土,尽享文明,这在商州尚属首例。

  “不怕你们笑话,我活了这大半辈子了,都没洗过澡,只是天热了,在河里擦擦,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好的条件,太阳能热水,一拧,水就来了,可是好呀!”在村里新建成的环保太阳能浴池里刚洗完澡的73岁阮桂芹老人高兴地说个没完。

  致富——农家乐,乐了城里人富了乡里人

  在下赵塬新村,以聚贤阁、聚宝阁等统一形式命名的8家农家乐,于6月28日正式开业。目前,生意最红火的当属聚运阁。老板全永儒原本在商州城里给饭店当厨师,自从新村统一规划的两层小洋楼建好后,他便自己回家,和老婆、母亲办起了农家乐。因为人厚道、菜样新,人气很旺。

  “如果吃标准套餐的话,每人18元,保证您吃饱吃好,当然,也可以随便点菜,我们这都是农家菜,喜欢吃啥就做啥,保你满意。”来全永儒农家乐的顾客,选套餐的居多,四五个人还不到100元,玩过之后,再美美吃上一顿,很是实惠。“才开始,规模小,只是五个包间,人多了,就在门口再加桌子。有时到中午两点多准备的菜不够了,还要赶紧到城里去买。”

  选择到下赵塬农家乐来的,不仅仅是为了吃农家菜,新村的自然环境、文化墙、娱乐设施都是吸引公众来的主要因素。所有农家小院均为徽派建筑风格,大红灯笼、仿古门头、独特的庭院灯饰,面向游客公开的消费承诺等等,处处体现了该集群浓郁的城乡结合文化氛围。“二十四孝之典故”、“二十四节气变化”等民俗、农耕、生态文化随处可见,游客可以在就餐娱乐的同时,感悟商州农家文化内涵,放目眺望龟山风情,呼吸自由清新空气。同时,还可观赏或加入到村民自行组织的民俗文化队伍中,感悟传统文化,放松心情,陶冶情趣。

  全永儒说,他的农家乐从开业到现在,每天收入都保证在1000元左右,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

  城区柳家沟“西胜家园”农家乐地处城北10里多路,可每天驱车前往的游客络绎不绝,老板说:“顾客们大老远来这里,就是为了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干农家活,体验野山、野菜、野味、野趣么。”如今,上至仙娥湖,下至静泉山,漫山遍野的农家乐,已经成为城周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商州,农家乐的集群化发展,日趋规模化、特色化。利用非字型沟域地形,精心打造的仙娥湖农家乐集群、静泉山农家乐、张浴沟农家乐集群等都已成为节假日外地游客,特别是西安游客结对前往的最佳目的地。在新建成的新农村里发展农家乐,也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下赵塬、李堡子、任塬等新农村示范村,农民就地发展农家乐的势头激情很高。据该区农家乐发展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正式注册农家乐165家,在建21家,年创经济收入达1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