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周银祥 李治军 周烨明)走进商南县,这里的变化日新月异,公路网络四通八达、进村入户,种植、养殖产业蓬勃兴起,移民搬迁群众住进新房,农村集镇日益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近年来,商南县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教育医疗等十大民生工程,加速了城乡居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实施收入倍增工程·
针对农民、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等群体,依照“做大茶业、做强畜业、做特果业、做优油业”的特色产业发展目标,结合“五个20万亩”经济林建设和“百千万”畜禽养殖工程,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开展“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等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学员20.8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能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拓宽就业、创业增收渠道,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实施群众安居工程·
加快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先后投资2.35亿元,建设廉租住房2080套10.4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432套1.993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336套2.29万平方米,落实农村危房户改造1100户,为1600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发放租房补贴284万元,全力推进陕南大移民工程,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实施卫生健康工程·
先后启动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职工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改建了县医院,8个乡镇卫生院,配备相应医疗设备。建立了2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村级卫生室达标率占全县行政村的80%以上。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农村育龄妇女免费体检等政策全面实施,63000人次农民享受了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补助和大病医疗救助。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建成8个镇综合文化站,为65个村配送了秧歌服装、锣鼓等器材用具,为64个村农家书屋配送了图书、书柜和报刊架等设施。投资220万元建成1个县级支中心和12个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为县级专业演出单位配送舞台演出车和灯光、音箱等设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实施教育提升工程·
把教育作为强县富民的基础性工程优先发展,累计投入资金5.8亿元增添办学设施,优化办学条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蛋奶工程”。建立起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实施全员培训工程·
依托县委党校、县职教中心等培训机构,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培训,提升了全县各条战线、各个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实施扶贫攻坚工程·
按照“整合资源、综合扶贫、流域开发、板块推进”的思路,建设扶贫重点村66个,集中安置点27个。全面推行联乡包村扶贫,根据“农村所需、群众所盼、单位所能”的实际,实施对口帮扶,促使扶贫重点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扎实推进“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省县28家企业深入到14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着力建设集中连片扶贫新亮点。
·实施全民社保工程·
深入实施城乡低保、医疗保障、城乡养老等工程,20.86万名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99.05%,居全省前列,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2.87万人,参保率达82%,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住房、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县困难群众“六大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四大援助”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实施讯视覆盖工程·
为825个20户以上自然村配备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建立县级村村通中心服务站1个,镇级村村通服务站16个,村级服务点30多个。为广播、电视两台购置了采、编、播设备,基本实现数字化。成立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管理站,每年为群众免费放映电影2076场。
·实施生态保障工程·
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重点河流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有害生物防治。依托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等活动,对城区、城周和重点集镇进行绿化,完成太吉河镇江西沟等8个扶贫重点村和22个新农村布点村村庄、庭院绿化,着力打造“绿色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