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马万成 谭显根)“以前住在山顶上,又脏又乱,现在的新集镇街道宽敞,房子也规划得漂亮,在这里住着就是一种享受。”刚刚建完新房的西口回族镇岭沟村群众王征锋如是说。今年以来,镇安县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作为一项最大的民生工程,按照“搬一批农户,建一个社区,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的思路,把安置建房、基础建设、配套产业、服务设施等同步实施。今年计划搬迁安置2125户8500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5个,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今年搬迁任务的90%。
高点起步 精心制定搬迁规划
科学编制搬迁规划,是做好搬迁工作基础性的一步。县上从发改、扶贫、国土、民政、住建等部门抽调40名业务骨干成立5个工作队,深入全县19个镇,逐村逐户摸底。对因地质灾害避险、洪涝灾害避险、生态环境保护、公益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农户,以及生态条件恶劣、无发展潜力的农户,进行逐户造册登记,逐级汇总建档。县上组建11支专业队伍,深入调查研究全县群众居住习惯、生产生活需求、建筑风格及公共设施建设实际情况,制定《镇安县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对搬迁对象、安置形式、建房面积、补助标准进行细化和明确。县上认真研究编制十年实施规划,将搬迁对象合理地安排到实施年度、落实到安置地点。按照“四靠一避”的原则,未来十年全县规划建设集中移民安置点764个,累计搬迁近10万人。
县上把移民安置点建设与农民进城、小城镇、新农村和产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按照三十年不落伍,五十年不拆迁的标准,科学规划房屋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功能齐备的新社区、新农村。确定五年搬迁安置1.2万户4.9万人,约占总计划的55%。现已将三年搬迁规划落实到户到人,落实到各集中安置点,并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后续项目一次规划到位。并及时把2011年度搬迁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到安置点,做到搬迁人员清、安置地点清、搬迁时限清。
统筹协调 多方搭建融资平台
县长璩泽涛说:陕南搬迁是镇安加快高寒山区群众致富步伐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将其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不找理由、不提难度、不等不靠、不拖后腿。正是如此,县上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各尽其力”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千方百计筹措基础设施项目配套资金。2011年,全县移民搬迁预算总投资3亿元。目前,县财政已从发行地方债券、土地出让金等项目拿出一部分、预算安排一部分,共筹措到位移民建房补助资金2390万元;把移民搬迁与农民工进城、工赈搬迁、扶贫搬迁等相结合,与救灾安置相结合,整合使用各部门的资金,已从财政、发改、扶贫、水务、国土等部门筹措基础设施项目配套资金4300万元。县上先期拆借了4500万元项目资金。同时在每一个集中安置点成立搬迁户代表委员会,引导群众自筹资金1.32亿元。西口回族镇岭沟村安置点共安置34户132人,张干义全家8口人,四世同堂,从海拔1600米的高山上搬下来。11月25日,记者在张干义家看到,新建的二层小洋楼好生气派,卫生间、厨房、过道、花架廊整齐划一。张干义逢人便说:没想到我们还能住这么好的房子!家住永乐镇孙家砭村的张老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拉着我们的手说:“感谢国家给予的好机遇!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县、镇两级搬迁工作组的同志们!”
因户制宜 解决群众发展难题
妥善解决群众安置问题,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是保证移民搬迁工作有效推进的关键。县上在搬迁安置过程中,对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户安置到城镇发展产业、居住和就业;对移民搬迁量大而且集中,自然条件宜居,土地资源相对宽裕,交通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建设移民新村,集中进行安置;对移民搬迁量少、土地资源紧缺的地方,利用移民搬迁补助资金分散迁入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村或集镇;对“五保户”、孤寡老人实行集中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