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殷玲)白杨沟,隶属商南县边陲重镇富水镇,一个平凡的农村自然组,却在本世纪轰动一时,因为,这里来了一群"新居民"。
1998年国家实施首批移民搬迁工程,原文化坪乡的勒马岩村(今魏家台镇文化坪村),村里17户村民搬出深山,安居在富水镇黄土凸村白杨沟组,有幸成为这首批移民搬迁工程的受益者。作为首批移民搬迁的试点村,白杨沟移民安置点一度成为我县扶贫搬迁的亮点工程, 2002年,原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斌曾来到这里考察调研,对白杨沟的扶贫搬迁工程给予高度的赞扬肯定。省市县各级领导、扶贫单位也多次来到这里学习调研。
2011年9月,记者走访这里发现,十几年过去了,这里的居民却仍旧没有走上富裕之路,甚至没有一条可以通车出山的路。据了解,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后,白杨沟户均耕地不足一亩,2010年的水灾更是雪上加霜,不仅冲毁20多亩田地,还冲毁了这个组唯一一条可以出山的路,农民没有了土地,收入没有着落,大多数移民贫困潦倒,富水镇政府虽然拿出了一揽子的扶持方案,却苦于一无资金二无项目,力不从心。采访中,当地村民胡广田告诉笔者"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路,只要一下雨,路即是河,河即是路"。
时隔半年,近日,笔者再次来到这里,村长胡子诗激动的告诉我们说:"我们的路修通了,千米长、四米宽,老百姓没花一分钱,现在别说摩托车,汽车也能轻松的开上来。"
为了切实解决老移民的生活难题,改善移民生存状况,去年9月,富水镇政府号召全镇干部职工捐款捐物,为白杨沟村民修"连心桥""帮扶路"。村长胡子诗告诉我们"修这条路,得花20万,可是组里、村民根本拿不出一分钱,镇上的干部捐了3万元,其他的都是镇上和村里自筹的,我们是打心里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我们的父母官啊"。
修路、架桥,说起来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经费匮乏的富水镇政府来说,修路,政府没有钱,不修,百姓没有路。眼看着沟里70多户人家还在为出行问题发愁,书记柴传林咬咬牙,下定决心要修通这条关系着白杨沟村民幸福的路。定下来要修了,资金是个大问题,抱着不等不靠的态度,富水镇党委、政府一方面积极争取资金,一方面动员全镇干部捐款捐物,为白杨沟的村民修路。胡子诗还告诉我们:"修这条路,我们的柴书记是费尽了心思,十一假期,镇上都休假了,柴书记还一个人开着车,来到白杨沟,看施工进展的情况。现在路基都打好了,就等着春天解冻以后,铺水泥了"。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在走来,白杨沟的村民也将迎来他们自己的幸福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