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 赵有良 见习记者 刘媛)柿花飘落、梅子正绿时,走进丹凤县棣花镇万湾村,村前村后的梅子林枝繁叶茂,密匝匝的枝杈上结满了鸽子蛋大的梅子,放眼望去,让人顿觉满口生津。在村西的一大片梅子园里,竟然隐藏着一个生态肉鸡养殖基地。走进这里,就可以清楚地看见,一排排养鸡大棚分布的错落有致,标准化鸡舍里不时传来“咯咯”的叫声。
养殖基地的主人是张丹彪、张丹荣兄弟俩。2009年,兄弟俩投资30多万元,一次建起9个标准化养鸡大棚,购回饲喂设施、防疫器械和养鸡饲料,由于是初次搞养殖,投放量相对较少,第一茬鸡出栏后,除过成本和工人工资后,几乎所剩无几。从养第二茬鸡开始,他俩结合当地气候变化,适当扩大投养规模,养殖效益迅速提高,2010年收益突破20万元,实现投资收回过半,到去年收入突破30万元。张丹荣算账说:一个鸡娃两块五,养成出栏后,一只鸡的纯利润一块钱,一个棚养七八千只,这一棚一茬子收入七八千元,而一年要养六茬子鸡,九个棚总共算下来一年的纯利润可达到40多万元。
张丹彪说,现在养的是第二茬鸡,再过半个月就可出栏了。“搞养殖最关键的是要把好防疫关,要按程序饲养,每次放鸡娃前,都要对鸡棚进行清洗,要熏蒸工具,严格消毒,就连养殖场的周边都要用石灰进行杀毒灭菌,这样有利于鸡娃的健康成长。鸡娃由县华茂公司提供,公司有专门的孵化基地,同时也为养殖户负责提供防疫药品和技术服务等,现在每个饲养人员都能熟练地对鸡娃进行各种防疫。”
他告诉记者,养一茬子鸡,短的约38天、长的60天,一般45天就可出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好,养出的肉鸡品质好,全部由公司负责回收加工销售,个人不用担心销路问题。虽说一茬鸡的养殖时间不长,但养鸡可真不是个容易活儿。他介绍说,春、秋两季比较好养,夏天养鸡困难多点,因为温度过高,鸡舍里的鸡娃投放相对稀少点,每平方米不能超过12只,还要定期给鸡舍里喷水,用降温器降温。冬天恰恰相反,鸡娃要投放稠点,每平方米约18只,低温寒天时,还要通过烧炉子和暖气供暖的方式给鸡舍升温。令兄弟俩欣慰的是,养殖场开办三年多来,一直没有出现什么坎坷,规模和收入不断扩大,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华茂公司的扶持下,现在已经成为镇上的示范养殖基地。
谈到经营和发展时,张家兄弟对基地能有这样的发展规模感到满意。“从技术到管理,现在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经验。在鸡防疫和出栏时雇佣的人手比较多,目前村里有十几个人常年在这里务工,张淑引、彭米霞等都成了养鸡能手。养殖技术人员月收入都在2000多,让管理人员年终参与分红,这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把务工的人看重点,利看薄点,让务工的人多挣点钱,有财大家发,这样大伙都多操点心。”“现在除了本村的9个大棚外,我们还在铁峪铺镇建有养殖基地,总共有15个养鸡大棚。采用电脑管理,对鸡舍的生产情况天天记录,可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张家兄弟表示,下一步将按照镇上发展旅游示范村的整体规划,为了确保村上的良好生态环境,将养殖基地迁走,然后投资100万元,在这里建设经营农家乐,目标是设计有特色,经营要规范,服务上档次,力求丹凤一流,目前已聘请长安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村上搞前期设计。谈到这里,张丹彪充满了对成功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