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骆昭君)如今在柞水县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传统的耕作方式,走上了新的增收致富之路。
农家乐延伸产业链
走进现在的柞水农村,林林总总的农家乐让人应接不暇。自西柞高速开通以来,柞水一跃成为外地人争相前往的旅游小县城。景区周边的农民也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纷纷“洗脚上岸”,从事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农家乐随之兴起。农家乐的发展完善了旅游业的配套设施,促进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11年至现在全县共接待游客390万人次,其中全县农家乐集群共接待游客156万人次,占40.1%,创社会效益6亿元,促进农民增收1.8亿元。累计销售柞水木耳、香椿、土鸡蛋、豆制品等达到1000余万件,销售额达到2亿多元,为群众带来收入达3000余万元。带动农民就业1.5万人。
山野菜鼓圆增收袋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对绿色健康的需求,山野菜以其独特的“绿色”、天然”属性,被人们奉为调味品和保健品,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餐桌首选佳品。而柞水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境内的山野菜十分丰富,有藤叶、地地菜、石腊菜、神仙叶子、灰涤汗、面条菜、野苜蓿等二十多种。柞水农民瞅准这一丰富资源,通过采摘山野菜赚钱,一方面到县城菜市场和农家乐去零售,另一方面就近大批量交给县内汇生源公司对山野菜进行分级保鲜包装,销售到西安等外地市场。在山野菜成熟的季节,一个家庭一月就能赚2000至3000元。
田把式赚外快
这阵子,在曹坪镇中坪村,李大爷等5位村民每天都活跃在本村农户地里帮着他们除草。在柞水,像这样专职从事农事“钟点工”的服务人员有上千人。如今农村遇到生产、生活忙不过来的事,农民们一般都会聘用农事钟点工来帮忙,这些钟点工们发挥自身特长,为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提供服务,实现“双赢”。李巧娥阿姨是瓦房口镇金台村的一位“钟点工”。她的土地一部分都承包给村里的农业产业园,所以平日里农活不多,自己平时干完地里活,总是到家门口的产业园帮忙修剪花枝、施肥浇水,一年下来,自己也能挣上五、六千块钱工资。现在,这些“田把式”有的还自发组织在一起,成立了“农事钟点工”服务小分队,他们活跃在各村的田间地头,一年下来,每人还能收入上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