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黄家瑞)上半年,柞水完成农业总产值2.47亿元,同比增长5.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96元,同比增长22%。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柞水县2011-2015年农民增收规划》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农民增收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县上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多次通过农村工作会、现场办公会和农民增收促进会等多种形式,协调解决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强化督促问责,对农民增收和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实行“月统计月通报、季考核季评比”制度,有力保障了农民增收目标的顺利实施。
二是产业化进程加快。狠抓林果、畜牧、劳务和绿色农产品四大农民增收项目和农民增收八大工程,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林果总产量达1.2万吨,实现产值9291万元。畜禽养殖总量达到210万头只,牧业产值和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63亿元、860元。劳动力转移就业5.19万人次,创收3.83亿元。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8万亩,建成特色农业示范园区6个,培育农业企业32户,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8个,吸纳会员3000余人,农民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
三是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狠抓“培训、转移、市场、创业”四个关键环节。强化劳务培训,提升农民就业和创业技能培训。健全劳务输出网络,采取政策激励、机构推介、经纪人带领、产业发展吸纳转移等多种途径,实施组织化劳务输出,引导有条件农民走出去和就进就地转移就业,积极推动劳务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变农民为市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今年前六个月转移农村劳动力4.6万人次,创收1.35亿元。
四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坚持把扶贫与扶智、改善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政府扶持与社会扶持、整村推进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8亿元,强力推进陕南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能力建设、“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试点项目工程,使全县1380户0.56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项目村农户户均增收1500多元,人均增收400多元。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40场次,培训贫困农民13000人次,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