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 刘占良) 仅有小学文化程度,整天在烟熏火燎的灶台前,一边打工,一边却默默地为心中的文学梦奋斗着。在一间仅有6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几年来经过艰苦的努力,他创作出数十万字的文学作品,尤其在《知音》杂志上发表的7000多字的纪实文学,令人对他刮目相看。
刘建涛今年33岁,家住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事处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13岁刚上初一时,因家贫他和上初三的哥哥一起辍学了。他清楚地记得,为了兄弟俩上学的事,母亲曾经骂了父亲一整夜,父亲一气之下砸了家里的大铁锅。16岁那年,刘建涛只身来到西安,在一家饭馆打工,白天上班,晚上10点下班后,闲着无事,他就在地摊上买了很多工具书和文学读物借来看,经常看到凌晨两三点钟,越看对书越着迷。
2000年,刘建涛辗转来到长安大学学生食堂打工,当时他在《知音》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初恋的音乐盒》,觉得很感人,忍不住与亲戚分享。亲戚说文章的作者就是长安大学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霍忠义副教授,经常来他所在的食堂吃饭。霍忠义果真常来吃饭,刘建涛既想和他说话,又担心人家瞧不起自己,终于有一次,刘建涛忍不住走到霍教授身边说:"您写的《初恋的音乐盒》,我特别喜欢……"趁搭话的机会,刘建涛不好意思地将自己写的稿子递上去。霍老师很细致,从语法、修辞到框架、主题都一一指导,还鼓励他要坚持写作,给了刘建涛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去年,刘建涛夫妇来到电子四路一家饭馆打工。有时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一些报道,会激发他的创作灵感,白天做面条时灵感来了,他就匆忙将关键字输进手机里,晚上回家用电脑再写。妻子每次都是他作品的第一位读者。在西安城南南山门村一间6平方米不到的民房里,一张双人床,一个放着台式电脑的旧桌,地上两口箱子构成了刘建涛家的全部。为了省钱,他们两口子一年多来就租住在这个"胶囊"大的民房中,每月200元房租,白天两口子都在饭店忙活,晚上回到小屋里,媳妇早早睡了,刘建涛就坐在床沿上看书写文章。
电视都舍不得买,但为了写作查资料,去年刘建涛一咬牙买了台电脑。"他说,目前自己已经完成60多篇文学作品,有人物专访、小说、剧本等,许多都在报刊上发表啦。省作协副主席莫伸看了刘建涛的作品,勉励刘建涛不用太计较学历高低,踏实去写,只要有才,终究会被社会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