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草垫

合 绳

收购商验货
商洛日报讯(邢渭林)在丹凤县竹林关镇南丈沟村下乡,过路发现还有人编织草垫(竹林关人叫打地毯),引起笔者好奇,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当地的产业,现在已很少有人从事该行当。
草垫是以竹林关特有的龙须草为原料,经手工拧绳、合绳、晾晒、拉磨、裁剪后,在四周订有等距离铁钉的长方形木框上,把毛绳横竖攀在铁钉上,形成小方格,用织绳绕着方格的十字点,编织成波纹状图案,织完后取下,用比织绳稍粗的绳,将四周即边“锁好”(用绳辫成四方形称锁边),用火燎光样才销售。当年,供销社收购后交给县供销社出口。
近日,笔者去南丈沟村双沟组,见到了竹林关最后的草垫编织人——宋世金。
今年76岁的宋世金老人讲,他原先住在山上双沟组,有9户人家,户户织草垫,10年前,陆续从山上搬到南丈沟路边。这些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在家的也到附近砖厂干活,地毯就没人打了,他年纪大,除了干农活,把龙须草割回放在山上屋中,闲了慢慢做这活。老伴把毛绳、织绳准备好,他每天能打4块,专门锁边时每天锁15块,按现在收购价7.5元一块,平均一天能挣20多元,确实很低,但这是农闲时干,挣些零钱贴补家用。再说,现在质量比以前要求稍低些,毛绳只用单股,织绳不像以前需用两股合成,只要用手搓成,再用合绳车上劲就行;成品花纹也不像过去那样大小、高低都要均匀;合绳无需用一头挂在特制的铁钩上,旋转摇动上劲,另一头挂在随着旋转上劲,向前移动的四方形立体架子上,将两股合二为一;现在先用手把绳搓成,然后一端用人拉紧,代替移动架,中间用竹竿架起防止缠咬,固定端旋转上劲即可。这样每次下来,绳的根数比过去多一倍,效率自然提高了许多。不像以前,供销社收购价钱低,每行的间距、图案大小、四个角都要相同,重量也有标准,达不到标准,说明绳的粗细不匀,有时卖一块地毯要返工3-5次,才能过关。
老人说,现在政策好,他每月有养老金,农闲打地毯挣些零钱。正在看老人给草垫锁边时,收购老板王新安来了,问这次有多少货,说先给些订钱(预付款),老人几经推辞,才收下了600元订钱。王老板说,“现在做这活的几乎没有了,只有南院村大江沟组两户和这个组老宋3户做,老宋是常年做这活的人,活也做得好。”
据当时在竹林关供销社负责收购的张合民老人讲,他当时是主管多种经营副主任,负责发展、收购、销售草编产品。那些年,竹林关的草绳、草垫、草鞋、草凉席全商洛有名,草垫还远销外国,听说草垫出口到国外的冷地方,冬季用它铺在路上防滑,热带地方用作隔热。开始货供给陕西省外贸,每月都要运走几卡车,大片每车装2000多,小片每车4000块,那时每块才2.6元左右,后涨至3元多,最高4.5元一块。1982年前后,还把织绳染成棕色、红色,编成彩色图案的草垫。后来,各种塑料制品代替了草绳、草垫,做这活的人就少了起来,竹林关风行20多年的草编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据丹凤县志记载,上世纪70-80年代,竹林关是丹凤县草制品基地,竹林关龙须草面积占全县80%,村村有草垫厂,人人会织草垫,真正成了支柱产业,且草垫图案新颖,质地优良。1978年交售草垫达31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