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张萍 李亮 田琳)商州区梁坪村,被称为丹江源头第一村。如今的猪苓种植已成为这里的三大特色产业之一。全村9个组的村民都在种植猪苓,种植面积约10万平方米,年收入10万元以上。
“试”出机遇
现年70岁的吴崇华老人,是梁坪村4组人,自幼父亲残疾,14岁时母亲去世,少年时代的他吃过不少苦。住的是草房,也曾穿过草鞋。年轻时,老人曾编过“芦把儿”、做过木工活,紧紧巴巴地过日子。老人说,本来以为一辈子脱离不了贫穷的帽子,不曾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走到致富路上。
7年前,老人去村支书家里帮忙盖房,看到人家家里种植的猪苓,因为以前也见过猪苓,听说收益还不错,再加上自己有种植木耳等菌类的经验,他便从支书家里买回5斤,想种着试试,没想到那些试试的猪苓现在已经成为老人种在地里的“钱串串”。
60变9000
猪苓既可药用,也可以作为种子种在地里继续繁殖,晒干的猪苓可以以每斤130元到140元的价格卖出,刚挖出的猪苓市场价格约每斤60元。
当初老人花60元买回5斤猪苓,现在经老人估计,大概能挖出一百五六十斤,按照市场价每斤60元计算,收入能达到9000元。
据老人介绍,猪苓好种植,喜阴,平时套在玉米地里,也不浪费多大地方,不需要锄草,杂草刚好可以给猪苓提供阴凉的环境。天干的时候浇点水,也不需要任何肥料。“现在村里大部分人整片整片的种植猪苓,大家都把猪苓当‘宝贝疙瘩’呢。”老人说。
“给多少钱都不卖”
老人的老伴早些年去世了,儿子也各有各的事,都搞得红红火火的,不用他操心,他只顾着忙他的“一亩三分地”。采访中,老人直夸党的政策好,儿子从家乡收购新鲜蔬菜去西安卖,国家也给补贴,自己种植的蔬菜也能给他带来一些收益。
今年老人种植猪苓已经是第七年,猪苓的生长繁殖速度快,三年就可以翻一番,为了长远发展,老人说他要继续发展,坚决不卖,他骄傲地说,“三年一翻,刨出来就是钱!”曾有领导慰问时对他说,依照他的状况可以申请低保,可他拒绝了。老人笑呵呵地说:“我有双手,能劳动,很幸福!应该把低保给更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