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 王 涛 张建军 进入2014年时,洛南县三要镇罗村村民也在扳着指头盘点那些今非昔比的日子,说起如今的生活,群众打心眼里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我们村这两年变化太大了,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雨天出门不湿鞋,卖东西还省运费;家里用上了沼气,卫生又环保;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与城里差不多啦。”75岁的罗长明老汉欢喜地说道。
罗村距离三要镇政府3公里左右,是一个依山傍水不大不小的山村。2011年底,吴少珍以全村的高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当了支部书记的吴少珍,就把以前用于为自己发家致富的精力、人脉关系全部用在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的民生工程上了。罗村距县城百十里路,群众休闲娱乐的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之类,群众最希望有个自己的文化广场。为此,他把群众的最大理想作为争取的第一件实事来办,在争取镇上的协调支持下,他又不断地争取残联扶持资金、县财政局“一事一议”项目资金,连县民政局能争取的资金也争取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外争取了35万元资金后,村上又自筹资金18万元。去年10月,终于建成了7间2层气势恢宏、庄重巍峨的公共服务中心大楼以及占地1.8亩的文化广场。为丰富广场活动内容,在广场上还安装了设施齐全的健身娱乐器材。如今,宽阔平整的文化广场上,绿化树、景观灯、文化墙相映成趣,成为三要镇一道亮丽的风景。
东沙河大桥,是2008年水毁的一座危桥,困扰了村民整整4年。吴少珍争取到陕南移民办项目资金22万元,一举修复了这座大桥,方便了6个村2700多名群众的通行。
东沙河大桥修好后,有群众建议,根据桥所在的地形和桥周土地、群众安全,一定得修建个拦砂大坝。经请示专家认为,不修拦砂大坝,桥的隐患会一直存在,为此,他又向上争取专项资金28万元,修建了一条82米的拦砂坝,彻底解决了大桥及其周围土地和群众的后顾之忧。
在解决上述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后,他不忘大力发展该村蚕桑产业,两年间,又新建蚕桑300亩,当年就出现养蚕人均收入增加300元的良好局面,村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两年来,村上争取上级资金就有100多万,到2013年年底,罗村清一色3间2层、规划整齐的移民新村,总计搬迁偏远山区村民70户,新村的硬化、亮化、绿化同步实施,成为三要镇移民搬迁工作的一个样板,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扬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
说起自己的功劳,吴少珍摆摆手:“都是如今的政策好,靠的是上级大力支持。既然乡亲们信任我,上级支持我,我就要作出对得起他们的信任和支持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