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记者 李小龙)“村上的平地,基本上都灌溉了,今年天旱,但我们村的苞谷丰收是没问题的。”8月6日,正在组织村民浇地的商州区大荆镇普陀村村主任丁小鹏指着身旁绿油油的苞谷地告诉记者,今年自开始干旱以来,他们就利用村上的灌溉设施,组织帮助群众轮流灌溉,村里平地上的农作物长势良好。
还未走进普陀村,便远远地看见绿油油的苞谷地,与荆河另一边丁湾村、上坪村大片枯黄的苞谷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仅是一河之隔,这边农作物茁壮成长,那边却干旱枯败呢。
据丁小鹏介绍,在这次几十年不遇的旱灾中,普陀村所有的平地都能得到灌溉,这都得益于村上完善的水利设施,“前几年,我们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及政府补贴、村民自筹等方式,打的5口机井、修的近4公里的灌溉渠,这次总算派上用场了。”丁小鹏说,这些机井和灌溉渠纵横分布在全村4个村民小组的230多亩平地中间,以前都没怎么用过,只是哪里破损了,找人修整一下。这次,这些水利设施发挥了大作用。
“多亏村上干部带头,组织大家相互帮助,轮流浇地,不然这些苞谷都得绝收啊。”60多岁的王德政老人家住普陀村二组,儿子、儿媳都忙着在外打工挣钱,家里近一亩的平地种着苞谷和蔬菜,平常都是靠老人自己照看,村上在组织抗旱灌溉时,专门将家里人少的数十户村民集中起来,组织他们相互帮忙浇地,避免因劳力不足而影响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