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日报讯 (文/图 记者 李 亮)随着过年的临近,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了。回家,成为无数人的期盼,即使一票难求,即使路途遥远,也无法改变对家的眷恋。那早已收拾好的行囊,那无法入睡的眼,包裹着的都是浓浓的乡情。这一年无论有多少辛酸,有几许苦楚,随着一句“我要回家了”消失的无影无踪。回家了一定要抱一抱父母,回家要说一说一年的生活,回家后要在村里转转,记住乡亲的笑容,回家要走一走家乡的水泥路。“各位乘客请将行李收拾好,已到达目的地商州。”一瞬间,泪水悄悄流过脸颊,到家了,空气中已是熟悉的味道。拍掉身上的灰尘,365天的别离和牵挂,驿动了一年的心终于安下。
回家是最大的幸福
汽车刚驶出收费站,张来军就开始东张西望,三个月没回家,还是想看看家乡的变化。冬日的江滨公园、不远处的金凤山,依旧是熟悉的模样。哦,再往远一点,就是自己的家乡了,那商州城北最高的山——松道山上有着自己牵挂的地方,有着自己那虽然小但却温暖的家。
想起前一天晚上,项目部的领导还在找自己谈话,能不能晚一点走,离过年还有几天呢。看着领导挽留的样子,张来军不忍心拒绝。但一想到家人那盼望的眼神,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一年到头早些给自己放个假,回去跟家人团聚。”他心里这样想着。于是,早早收拾了行李,等着天亮回家。
“要给娃买些薯片,还要买上一箱奶。“一路上,他都在计划着给孩子带什么礼物。虽然从西安过来不远,但是只随身的铺盖就已经占了一个编织袋,再拎了一只干活用的油漆桶,桶里还塞了平日里的旧皮包和一些杂七杂八的零碎品,根本没有空间去装新年礼物了。对了,娃还喜欢吃哪个品牌的饼干,一时间给忘了,一会要打电话问下妻子,不然,回去娃会失望的,张来军这么想着。
今年45岁的他,个子偏高,虽然在外干的是体力活,但心态好,也不觉有多辛苦。
年轻的时候他没有出去打工,在家附近的石场上班,后来石场倒闭了,娃也渐渐长大,家里的支出越来越大了,他就去西安打工,现在不知不觉已经有十几年时间了。
实际上张来军是属于手艺人,人们所称的“大工”,一般做砌石磊砖的活。去年,他一直在长安斗门镇的一处项目上干,主要是修公园,一天工资180元,管吃管住。对此,他很满足,因为商洛人在外的名声好,他也肯出力,他的工资要比当地干同样活的人每天高60元。“不好好干,对不起人家给的工资。”他这么想着,他不想占别人一点点便宜。
张来军也有苦的累的时候。每次遇到这时,他总是想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大的在长春上大学,小的还在上高中,他们都乖巧懂事,让他很放心。他觉得这么累值得。每天早上不到七点起床,干一天重活,晚上六点多才能停歇。虽然是管吃管住,住的地方是板子搭成的活动房,冬天很冷,五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无电视可看,无任何取暖的工具。他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任何爱好,支撑他的就是那个松道山上的家,他的妻子和孩子。
盼啊盼,终于盼到了年前,他数着日子,到了腊月二十一,坐上了回家的车。他一想到站在自己家乡的山上,向远处眺望,南边是城里的高楼大厦,北边是群山峻岭雄壮宏伟,心情就非常好。
下午四点多,车已经到站,他买了东西,径直往家里赶,孩子已经在家等他了。风呼呼地刮着,下通村班车之后他还要走一公里多路,背包有些沉,行李有些多,但他的脚步异常的轻松,因为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觉得这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