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文/图 记者 陈 波 见习记者 董 楠)64年前,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次年,在龙岷山战斗中,他用热血染红了被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甘岭战役前夕,临危受命,带领一个炮兵排夜袭全歼美军一个连。在朝鲜战场上,龙岷山、九四九点二高地、坑道、上甘岭战役和金城反击战都留下了他战斗的身影。他就是张清太,1928年生于山阳县九子乡(现为城关街道办事处)九寨村。少年时期,在唐江班子干活,给地主放过牛。17岁那年被拉壮丁,编入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部下。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已到失败残境,但仍穷凶极恶发动陕豫边境西峡口战役。他跟随邓锡侯师部出川,途径宝鸡,昼夜兼程到达河南西峡口对日作战。第二年,张清太随师部在四川绵阳起义投靠人民解放军,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539团1营炮兵连。
在朝鲜的日子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我国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国家安全。翌年1月,张清太和战友作为第二批入朝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他先后参加过龙岷山、上甘岭、坑道战役以及金城反击战。
初到朝鲜,与敌人在沟壑纵横的山岭土丘作战,让张清太有些不太适应。由于露天作战易暴露目标,并且敌人昼夜轮番轰炸,使得志愿军不得不隐蔽在山洞里。据当时担任炮兵班班长的张清太回忆,作战后勤部运来钢钎子、铁铲等生产工具之后,每个班12人分三班昼夜轮流挖洞。晚上一人蹲在洞口放哨,两个钟头一换。“洞子要打一丈多深,一个班的士兵吃住都在里面。为了便于防御,在每个洞口都架有一门802炮。”
由于交通不便,不仅战时必备的战略物资不能及时运到,并且战士的口粮有时也难以保障。“小米加步枪,解放了全中国。高粱米,打败了美帝国主义。”这是张清太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据他回忆,在朝鲜的日子,吃的都是从东北运过来的高粱米,一个星期才能吃上一次白米白面。
1952年1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张清太在装弹的过程中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炸伤,耳朵直淌血水,昏死战场。随后,他被及时送往哈尔滨陆军医院接受治疗。疗养几个月后,张清太再次入朝,被任命为802炮兵3连1排排长。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交战正酣的时候,敌人在飞机上不仅扔炸弹,有时还会撒下大量的传单,“当时首长要求不准看,以防上面有细菌。”张清太说,两年下来,朝鲜战争久战不下,关键是我们的装备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战略物资匮乏。后来苏联支援我们的武器比较先进,特别是喀秋莎火箭炮威力巨大。“朝鲜战争最终能取得胜利,重要的是志愿军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用坚强的的意志铸就了钢铁长城。”
一个排全歼一个连
一天夜里,张清太突然接到团长的电话。“今晚9点过5分给你个任务。”团长说。
“好,请团长指示。”张清太言语坚定。
“对面山头上有美军一个连,你们排今晚把它端掉,有啥顾虑没有。”
“没有顾虑。”
“今晚我会在指挥所观战,等你们的好消息。”团长挂断电话,立即给张清太所在的炮兵排装备武器:4挺冲锋枪、两挺机枪、一把手枪、一门六零炮、一个司号员和一个翻译员,一共32人。拿到重型武器后,张清太根据地形条件,综合考虑敌我双方在兵力、武器上的悬殊,形成了自己的战略部署:一班由副排长率领从敌军右翼插入,自己带领二班从正面展开进攻,三班则从左侧迂回包抄,三个班形成三角夹击之势。在正式出发之前,张清太特别宣布了两条命令:其一,司号员见到敌人之后连续吹号以鼓舞士气。其二,双方交战之后,翻译员必须时刻向对方喊话:放下武器,立即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