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哥哥上战场
  因为夏清有老人听力的衰退,我们无法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到老兵保家卫国、英勇杀敌、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只能通过老人侄子夏俭山提供的简单的资料了解到夏清有老人大致的经历,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遗憾。“我叔父有弟兄三个,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就在各地‘抓壮丁’,以补充前线作战兵源的不足。当时‘抓’也可以叫做‘抽’,如果一家有两个以上的男丁,便从中抽一个从军。本来抽的是大他三岁的大哥,可我叔父想着大哥已娶妻,还要照顾家中两位老人,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便冒险顶替了哥哥去了前线。”夏俭山说,叔父想着自己年龄太小,国民党肯定不会要,却没想到就这样上了战场。当了几年壮丁的夏清有日夜想念家人,终于趁看守不注意逃了回来,可当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逃回家时,家里的景象却让他的心瞬间结冰。“我叔给我说,他回家一看,父母都死了,大哥被国民党打死了,嫂子也改嫁了,一下子觉得国也破了,家也亡了,再也没啥奔头了。”夏俭山说,回到家的叔父就用冷水抹了把脸连夜就走了。出走后的夏清有就在当地的游击队打游击,再后来就跟着李先念的部队走了。“我叔父是1941年参加的游击队,部队的番号是商洛独立团12团2营6连。”
  夏俭山说,自己年轻时老人经常讲些当年当兵的事,可当时家里日子过得困难,大家都在忙着干农活,就把老人讲的故事当成闲话听了,能说清的就只是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大概。在战争中,老人的头部受过枪伤,被部队评定为二级残废,回乡后在天桥乡任支书。1957年5月,身体状况变差的夏清有申请回家,从此便归隐山林。
  老兵的风烛残年
  “我叔父年轻的时候身体还是很好的,他当过兵,腿脚麻利,人也爱热闹,经常跑到附近的照川看热闹,只要一听说哪里有人过事,他就跑去喝酒去了。”老人的侄媳妇魏立云告诉记者,就是现在自己出门办事,还有人邀请叔父去串门。2005年,时年80岁的夏清有身体大不如从前,眼睛也完全失明了。“本想着给老人做手术,可医生说老人年纪大了,以前头又受过伤,做手术风险太大,还是建议保守治疗。”据夏俭山介绍,老人还患有严重的贫血症,定期要打补针,素日里补血的药和食物也从未断过。“我们这里山大沟深,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我们也没有劳力把叔父背出沟,就只能把医生请到屋里来打补针,哪怕多给人家出钱也没办法。”魏立云说,后来自己都学会了扎针的方法,就把药买回来给叔父打,省下的钱就能多给叔父买些牛奶改善伙食。在老人居住的房子里,记者看到很多一样的盆子,魏立云说那些都是装驴胶补血颗粒的盆子。“家里的好吃的都先紧着我叔,我们山里人也没有啥来钱的地方,这几天趁着金银花的花期正旺我想多采些,换些钱就能为叔父买些针药了。”夏俭山说。
  说话间,坐在椅子上的夏清有老人开始挪动身子,夏俭山夫妇赶忙跑过去询问,沟通了一会才明白老人是冷了,也坐困了,在老两口的费力搀扶下才一步步将老人挪到了床上。“老人能说话的时候经常给我们说共产党的政策好,又是高龄补贴,又是养老金,还有在乡复原军人补助,说他很知足。”夏俭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