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左京 谢非
2014年以来,我市结合市域实际,广泛开展了以“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促村域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促干部作风转变、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近日,记者走进一线农户家中,采访了一批在精准扶贫中受惠而脱贫致富的农户。

李志雄面对自己长势良好的西洋参,喜上眉梢。
熊虎村里种药忙
从洛南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离县城25公里的麻坪镇峪口村。我们到访的地方在村镇合并前被称为熊虎村,传说在古时这里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经常有熊和老虎出没,因此而得名。如今的熊虎村早已不是原始森林,而是以中药材种植闻名。目前,全村有229户群众种植苦参,但是随着近几年苦参的价格走低,这里的群众开始寻找附加值更高的药材。最终他们在包村单位的帮助下,从相邻的洛源镇引进了西洋参。目前已有13户种植了西洋参。
今年58岁的徐海东家里种了一亩多的西洋参。进入栽种西洋参的大棚里,西洋参苗有些已经开花结籽。老徐说7月底就可以采收西洋参籽了。西洋参籽也可以入药,收购价格虽不及西洋参本身,但是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老徐家一共有9口人,其中残疾人就有3人。以前老徐也和其他村民一样,主要种植苦参,无奈现在价格一路走低。自2014年开始,他开始尝试种植西洋参。“一开始需要投资4万多元,扶贫资金解决一部分,大部分的资金现在还欠着合作社。但总算把西洋参种起来了。等到明年收了参,以现在的价格能收入七八万还是没问题的。”徐海东说。
在另一户种植西洋参的李志雄家,我们见到了从洛源镇赶来进行技术指导的郭彦川。他介绍,西洋参一般需要生长4至5年,卖给农户的是已经培育两年的幼苗,农户还需培养两年才能见到经济效益。但是在第三年,西洋参开花后,可以采集种子进行销售。
李志雄早年出门打工,一次意外的电击,全身大面积烧伤,脾脏也被摘除了。李志雄说:“我开始种的启动资金,自己出一些,包扶单位帮一些,合作社垫一些。如果没有这些帮助,凭我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目前,他种了1亩的西洋参,预计到明年收获的时候,能收入7万多元。
熊虎村的西洋参种植采用植物防病的方式。他们从山上采集一种药材,制成粉末后兑水,在每次下雨后对西洋参进行喷洒,对病菌的预防起到了不错的效果。采用这种办法,他们的西洋参全程实现了绿色种植。
原熊虎村村民杜榜娃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搬进城里住上楼房。今年63岁的杜榜娃全家六口人,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老伴因心脏病也失去劳动能力。孙女患有先天性耳聋,在县残联的帮助下,才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杜榜娃自己则在城里打零工。
在包扶干部的帮助下,杜榜娃开始养猪。“县上给我争取了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还请来农技员给我指导养猪技术,提供卖猪的渠道。”杜榜娃一边说一边准备猪饲料。去年,他家的猪卖上了好价钱,依托移民搬迁政策全家都搬进了崭新的楼房。儿子和儿媳也在附近的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