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吉文艳

程朝坤老人一生勤俭,虽已90高龄,仍坚持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看到有客到访,程朝坤忙迎了上来,紧紧握住军人的手不放。
从山阳县城出发经过历史悠久的边陲古镇漫川关,再沿着蜿蜒于大山中的石漫公路一路往东南开,大约两个半小时后,我们就抵达抗战老兵程朝坤的家——山阳县石佛寺镇板庙村大沟组。听说老人的家就在公路边,故而找起来并不费事。迫不及待地下车,一个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跃然眼前,我们要拜访的人此刻正认真地摆放着劈好的柴禾。看到有客人来,老人忙从院里迎出来招呼,脚步虽慢却很稳当,眼睛里露出温和的目光。老人生于1926年1月8日,按农村的说法已经90岁,头剃得光光的,耳朵虽然有点背,牙齿也掉光了,但双眼却是炯炯有神,脸上也泛出健康的红色,条条皱纹在脸上刻出岁月的沟壑。谁能想到,这张如此慈祥和善的面容下,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70多年前,年仅17岁的他上了战场,为阻击日本侵略者跑遍了大半个中国;25岁时,为保家卫国,他毅然踏上了朝鲜战场,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高地被炮弹击中,三根肋骨被打断,一腔热血染红了战袍……回望当年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个程朝坤般的年轻人宁洒报国血,不流亡国泪,在战场上奋力御敌,为保家卫国贡献出了青春年华。
17岁上抗日战场
“那年我17岁,被国民党拉壮丁上了战场,转遍了大半个中国,跟小日本打了数不清的仗。”在记者的询问下,程朝坤老人开始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被强行拉上战场的程朝坤跟着所属部队先后在云南、贵州等地阻击日军。“打头一仗心里害怕呀,枪一响腿就发软,后来打了两三仗也就不害怕了,习惯了。”说起战场上的事,或许是年代久远,或许是不愿过多回忆,老人现在只记得在贵州长顺县和日本人的战斗。“那仗打得艰苦啊,我们的武器不如人家的好,发的汉阳造步枪才打了3发子弹枪栓就掰不开了,那个手榴弹扔过去不是哑的就是引信太长,鬼子又给扔回来,弄得本来能打胜仗的事硬是打了败仗。”程朝坤说,不过中国人多,打了一天一夜日本人终于招不住投降了。“投降都不能饶了他们,把中国人害苦了!”程朝坤道。在贵州与日军激战后程朝坤的部队伤亡很大,便回到西安进行合编以补充人数。“休整了一阵后我们又接到指示去广西南宁,在南宁呆了3天听说小日本要投降了,要我们去广州接管日军的仓库。”程朝坤说,听到小日本要投降的消息,想着很快就能回家了,大家又笑又哭,一个个高兴坏了。
参加解放大西南
“虽然小日本都投降了,但还凶得很,我们留了一个排看守仓库,剩下的人就在广州修胜利纪念塔、看守纪念堂。”程朝坤回忆,纪念塔修到一半时,命令下来了,要他们乘军舰紧急赶往山东青岛。“开始还不知道,后来才知道是美国人帮国民党用军舰把驻守南方的兵调往北方。”程朝坤感慨,这辈子没见过那么大的船,就连骡马都在上头。“军舰在海上整整漂了7天7夜,只能看到太阳从海上升起落下,我和战友们都想着说不定船一靠岸就能各自回家啦,心里都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