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陕南移民搬迁促精准扶贫工作走笔(之一)
日前,笔者来到位于镇安东南61公里处的米粮镇光明新村。只见一排排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棵棵翠绿的行道树迎风招展,新修的水泥村道洁净平坦,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停车场、健身场地等一应俱全……这是镇安县推进移民搬迁建设,大力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一个缩影。
“三靠”新思路让群众告别高山进河川
在村文化广场,看村民跳广场舞的搬迁户易淑华正在陪孙子嬉戏。“搬到新村后,生活还习惯么?”笔者问。“村里变化可大了!生活好,环境美,幸福指数高。”易淑华笑着回答。
随行的镇干部也抢过话茬说,镇政府所在地的清泉家园是180户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正在加紧小区硬化、亮化、美化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再有一个月家住半高山的群众就要和县城居民一样住进自己的小洋楼。还有丰河美丽乡村,张家坪民族建园,界河幸福家园,米粮川新农村,这些都是陕南移民搬迁变成的新蓝图。
该县按照“靠城、靠镇、靠园区”的思路,依托重点镇建设和旅游文化名镇的地域优势和历史人文底蕴,不断探索和实践“以产定搬、以搬拓城、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产业安置模式。在米粮镇红卫村移民搬迁安置点,宽敞整洁的街道,设计美观的民居,设施齐全的生活设施映入眼帘,村民开心幸福的笑容荡漾在群众的脸上。其实像这样的移民新村,全镇就有6个,有近4000多名群众从大山中走出来,走向富裕的新生活。
该镇从2009年开始,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完善、新农村建设、陕南移民搬迁、小集镇建设、产业发展服务设施多功能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的新板块显现在老百姓的眼前。
“三个一批”使群众生活环境大改观
为彻底改变高寒边远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该镇紧紧抓住陕南移民搬迁的政策机遇,按照“建设一批移民新村、发展一批现代农业,培育一批新型农民”的搬迁思路,使700多户边远高寒地方的群众搬迁到了安全舒适、生活幸福的新家园。
镇安县相关部门积极作为,把创业培训课堂搬到农民家门口,把致富产业基地建在搬迁点附近,先后在全县15镇办80多个搬迁点开展搬迁群众技能培训200余次,使4000多名搬迁群众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致富技能,找到了发展致富的新门路,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新农民。
“在家门口上班,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衣服加工,一个月能挣1500多块钱,每年纯收入在1万多元。”在米粮镇欣源纺织服装厂上班的月明村妇女李彩云,一边忙着加工衣服,一边高兴地说。在米粮像李彩云这样的农村留守妇女还有220余人。为了引导留守妇女创收的积极性,该镇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技术上给予扶持,为留守妇女提供和创造了大量的“家门口”就业岗位,鼓励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在南方一家电子厂干了3年,每年的收入也就两三万元,还背井离乡,照顾不了家。去年国庆放假回家时我发现,现在好多家乡的企业招聘工人,工作环境很好,一个月能挣1500元到1800元,不比南方那边的待遇差,所以我决定留在家乡打工,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是在米粮镇永友超市上班的留守妇女李媛媛说的真心话。
搬迁户李新军说,“这几年,家乡变样了,工厂越来越多,楼房越来越高,街道也越来越美丽,这些都坚定了我留在家乡创业的决心。”
“搬、稳、富”让移民户发展步伐更稳健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镇安县在实行异地移民搬迁过程中,把搬迁下山与小城镇建设、整治村容村貌、示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开辟搬迁户创业就业新渠道,以招商引资建厂办企业扩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