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县区动态 > 民生资讯

——脱贫攻坚的丹凤实践系列报道之二

让困难群众搭上“456”就业脱贫“快车”

2018-06-28 08:57:13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王玉虎 樊利仁 冯永发

  “今年初,通过县上‘春风行动’组织的招聘会,我小儿子沈至国在上海找到了工作,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老板看我娃人勤快,最近又提为车间的领导,听说还要涨工资,娃有了职业,啥问题都解决了……”丹凤县武关镇段湾村贫困户沈明亮近日对人说。

  今年以来,丹凤县通过“春风行动”就业扶贫招聘会已为500多名像沈至国一样的贫困户找到了稳定就业的途径。县上把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作为打开致富门的一把“金钥匙”,采取“因户施策”的帮扶形式,通过“四项制度、五大工程、六种模式”,密织就业扶贫保障网,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丹凤就业扶贫“456”模式。优质服务,搭建平台,拓宽路径,开阔空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就业坐标,依靠双手让自己站起来,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据统计,截至5月底,全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350人,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191人,自主创业20人,新开发特设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102人。

  建立“四项制度”——摸底夯责定“路子”

  为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加快贫困劳动力脱贫步伐,县上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打出一套就业扶贫“组合拳”,有序推进就业扶贫。

  服务对象“精准制”。县上在解决就业扶贫中,首先将“扶持谁”作为先手牌,通过系列措施确保服务对象精准化。利用春节前后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时机,组织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村上就业信息员的作用,将干部撒到村组一线,进村入户,以贫困劳动力摸底为重点,全面入户调查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务工意愿。让包扶干部结合贫困劳动力的自身条件和技术专长,开展“一对一”帮扶,根据贫困户就业意愿共同制定合理的务工计划。

  沟通协调“定期制”。在外出务工人员聚集的西安、南京等地建立流动党支部,并挂牌成立劳务输出工作站,确定每个工作站每季度和当地劳务合作企业进行一次岗位信息对接和交流,每季度向丹凤县就业脱贫办做一次劳务对接工作实施状况汇报,及时地传递务工岗位和需求信息。

  目标任务“责任制”。为了激活各部门在引导群众就业创业方面的优势,围绕镇办和部门各自职责划分“责任田”,每年初根据各镇办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县上制定就业脱贫目标任务,并逐镇办签订“个性化”目标责任书,逐镇办开列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压紧夯实工作责任,促使相关单位把就业脱贫这个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抓细抓实。

  督查考核“常态制”。县上还将就业脱贫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给镇办部门压担子,调动全县各方力量,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态势。由县就业脱贫办公室牵头,联合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等单位,常态化开展督查,季度通报排名,结果记入考核,年终兑现奖惩,倒逼加压推动就业扶贫任务落实。

  实施“五大工程”——整合资源搭“台子”

  “目前,我们厂子100多名员工中全都是来自社区的住户,其中贫困户30多人。工厂实行‘保底工资+计件+奖金制度’,工人可灵活安排上班时间,实现家庭工作两不误……”丹凤县竹林关镇丹水社区工厂负责人张丽洲介绍说。在丹凤就业脱贫“五大工程”的“指挥棒下”,竹林关镇丹水社区工厂目前已签订贫困户用工协议190多份。

  丹凤县坚持以大众创业为引领,围绕“创业扶持、基地建设、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岗位开发”等五大工程,努力为贫困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确保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有事可干、有业可创。

  实施创业就业扶持工程,实现贫困劳动力500人就业。县上大力发展肉鸡、核桃、食用菌、中药材、乡村旅游“五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葡萄、茶叶、魔芋、光伏、电商“五大新兴业态”。精心布局“蟒岭山区菌业产业园、流岭山区药业产业园、国道沿线旅游产业园”三大园区,将劳动力嵌在这些产业链上实现创业就业。鼓励支持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对于从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先享受创业扶持政策。

  实施劳务基地建设工程,每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500人以上。在丹凤外出务工人员聚集的西安、韩城、陕北、灵宝、南京、温岭等建立十大劳务输出工作站,采取“政府搭台、政策激活、商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做好用工信息收集,提供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方面服务,搭建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为贫困劳动力建立稳定、安全、高效、合理的务工地点。

  实施就业信息服务工程,宣传引导500名以上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充分发挥人社系统成熟、便捷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平台作用,广泛征集县内外用工和务工信息,通过专场招聘会、信息发布会、微信就业服务平台等形式,将供需信息传送到用工单位和村组户。创新开发“丹凤县就业创业脱贫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包括贫困户68项信息数据,实现县、镇、村劳务信息网络化管理全覆盖。

  实施就业渠道通畅工程,每年吸纳人数不低于500人。支持县内各类创业人员在贫困户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发扶贫基地、开办社区工厂或加工车间,就地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充分利用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对2018年度贫困人口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及时兑现创业补贴。引导有创业愿望的贫困人员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创业,落实孵化基地、园区内创业各项优惠政策。

  实施就业协作岗位开发工程,每年就业人数不低于500人。把劳务协作作为苏陕对口扶贫协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加强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交流对接,通过丹凤驻南京劳务输出工作站收集务工信息,提供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方面服务。推行奖励性职介补贴的方式,鼓励社会劳务中介机构和在南京丹凤籍创业成功人士积极吸纳县内劳动力到南京务工,激励劳务中介和能人大户发挥带动作用。目前,丹凤县在南京务工人员达8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3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

  培育“六种模式”——精准施策铸“模子”

  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就业培训、就业带动、岗位订制、优化服务、平台承载等多措并举,探索出六种创业就业模式,统筹各类有利资源,全面提升就业扶贫质量效益。

  实施“菜单式”培训。依托定点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对贫困人员进行培训。制定涵盖种植、养殖、烹饪、建筑、家政等22个工种的就业培训“菜单”,由贫困户“点菜”,县就业部门对单“下厨”,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中,严把教师选配、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关口。至目前,已累计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72期2980人,共有980人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1493人在产业发展中实现了稳定增收。

  实现“串珠式”带动。通过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杠杆撬动,对有创业意愿且有一定创业能力的贫困户,采取鼓励自主创业、引导联合创业的办法,帮助其创业,以创业促就业。鼓励享受创业扶持政策的单位或个人,积极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要求每个创业实体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3人实现脱贫。至目前,全县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1亿元,扶持创业(户)实体1250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680人。

  实行“订单式”上岗。立足近年来本县外出务工人员动向,借助业已成熟的南京拉面、陕北采煤、温州捕捞、新疆摘棉、西安小杨烤肉、韩城摘椒等本土劳务品牌优势,依托驻外创业支部和能人带动,运用劳务补贴和贫困劳动力交通补助等激励措施,建立劳务合作关系,提供“订单式”岗位,实现有组织输出,帮助贫困群众获得稳定安全长效的劳务收入。目前全县已有867名贫困群众通过“订单式”岗位实现了稳定务工,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

  实行“保姆式”服务。县上针对就业扶贫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为贫困户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创业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最大限度地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丹凤县还与苏州众望劳务服务公司、顺达人力公司等市场化人力资源企业达成长期合作,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工作有保证、工资有保障、人身有安全的全程专人一管到底的“保姆式”中介就业信息服务。目前,已通过就业服务机构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全县贫困劳动力实现自主转移就业724人。

  实现“平台式”承载。依托县域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旅游服务景区等承载的企业工厂和服务业,吸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让贫困户成为产业工人,获取稳定薪金。目前,全县已建立扶贫基地16个,社区工厂12个,吸纳912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业。丹凤县龙头企业——华茂牧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现代民乐被认定为省级就业扶贫基地。

  实行“对口式”安置。丹凤县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与政府兜底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相结合,注重“因岗用人、因人置岗”,设置包括农村环卫、公路维护、水利设施看护、公益林管护岗位以及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增的安保、保洁、炊事等辅助性公益岗位,通过兜底安置就业,彻底消除“零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