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宋选源
秋尽冬来,万物萧索。走进柞水县下梁镇胜利村的香菇大棚,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湿润的空气里裹挟着菌菇的清香,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一个个饱满的香菇簇拥而出,白胖的菌盖边缘泛着鲜嫩的光泽,村民们穿梭其间,指尖轻捻便将成熟的香菇采摘入筐。
谁能想到,如今这座村民口中的“致富园”,曾是一片闲置的空地,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的双重困境。“产业要落地,资金和技术是硬骨头。”村党支部书记程永鹏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难,仍感慨万千。
关键时刻,柞水县委办的帮扶力量及时介入,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精准对接金融资源,为大棚建设、菌棒采购等关键环节注入“金融活水”,化解资金燃眉之急;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常驻村里,从菌棒培育的温湿度调控,到病虫害绿色防治,再到香菇品质提升,“手把手”向村民传授实用技术,一点点破解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香菇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筑牢了根基。
“以前守着老人孩子,想打工没门路,在家又没收入,心里总不踏实。”正在大棚里分拣香菇的村民邓宗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像邓宗平这样的受益者不在少数,村“两委”在香菇大棚运营之初,便精准聚焦脱贫户、留守妇女、老年人三类群体的就业需求,设置了采摘、分拣、烘干等低门槛岗位,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5座香菇大棚已累计带动30多名村民就地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超过2000元,让曾经的“闲人”变成了增收的“能人”。
小小的香菇,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村庄有了长远发展的底气。如今,胜利村的香菇凭借鲜嫩的品质,在当地市场小有名气,而村“两委”早已规划好了更广阔的蓝图。“单一销售渠道抗风险能力弱,我们要两条腿走路。”程永鹏介绍,下一步村里将扩大香菇种植规模,同时探索“线上直播+线下批发”的双渠道运营模式:线上邀请主播走进大棚,实时展示香菇采摘、清洗、包装的全过程,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产品的新鲜与原生态;线下与周边城市的商超、农贸市场、餐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搭建稳定的批发网络,通过拓宽销售路径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我们想把香菇产业做得更稳、更大,让更多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也让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强。”谈及未来,程永鹏表示,将持续在品种优化、技术升级、市场拓展上下功夫,推动香菇产业提质增效。程永鹏的话语朴实而坚定,那些在大棚里茁壮成长的香菇,正成为撑起村民幸福生活的“致富伞”,见证着胜利村从产业薄弱到集体经济壮大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