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这个概念,几乎不可考证其最初命名者,但在我有限而尽可能的观察中,网易娱乐的黄星似乎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业内人士。据他本人讲,脑海激荡来源于微博时代的短片创作。微电影的概念本身,就说明了当下社会处于碎片化关注的时代,微电影的传播与网络信息传递的脉动息息相关。微电影的发展史,在中国与微博同步,微电影的卖点和盈利模式依附于社交网络。
在网易之后,优酷通过“11度青春”、新浪推出“四夜奇谭”、搜狐发力“7电影”,将微电影的概念普及。2011年,网络长视频收购价高企,微电影开始蓬勃发展。2012年,长视频收购价大幅回落,微电影的创作与营销呈现加速度趋势。2010年,中国微博用户超过1亿,进入后现代版的“竹简时代”,人人发言都好像写《道德经》的老子,或者是像孔子门徒一般、时刻准备记录或转帖、评论,每个人都是特别版的《论语》作者和编辑者,这1亿人至少囊括了一多半的各行业的意见领袖、相当比例的活跃粉丝,他们关注最新事物。微时代的国人,关注热点更加集中、迅速和直接,看似微动力其实更为惊。2012年初,中国微博用户超过2亿。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共生产2000部左右的微电影,投资从几乎无成本到8500万元,最高记录由姜文(点击观看姜文影视作品《长河东流》)导演的《看球记》所创造,由佳能定制。《2012》给中国人制造了一个有关世界末日的说辞,无数中国人乐此不疲的加入传播链,优酷由此邀请许鞍华、顾长卫、蔡明亮(点击观看蔡明亮影视作品《《黑眼圈》预告片》)和金泰勇担任“美好2012”系列的导演,“大师微电影”的四部微电影,全部都是由残忍、严酷、悲哀开始,最终通过淡然、曲折、逆袭、噪杂等处理方式,最终给观众深浅不一的“美好”之感触。
微电影已然是当前视频制作中最机动灵活的方式,电影和电视剧受制于审查制度,运作流程也很是漫长,对受众情绪的捕捉和引动都有相当的欠缺,而微电影则大可以抒发创作者对现实的观察,成为当下时代的视频式杂文、小品文。微电影与短片的区别,不仅仅是换个马甲,最重要的是微电影彻底拥抱商业,实验性相对较差。几乎绝大多数微电影,都与品牌、资本和渠道营销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微传播时代的受众,注意力相对于传统时代,更加碎片化,且高度不集中,或许用“大家都是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来比喻相对更准确。优酷、搜狐、爱奇艺等传播渠道,试图招徕受众的目光,就必须奉献出更加优质、有趣和多样化的微电影。这就需要寻找多种可能性,而不仅仅网友的自发制作并上传、制作公司的合作,也要通过彻底主导,直接与品牌、名导进行深入勾兑,打通微电影营销的全流程,制造话题放大传播效应。微时代的微营销,前景如何,值得期待。这一趋势,是历史大势,不可能再往传统折回,广告主必须适应这一进程,特别要注意中国人对于免费经济的基因型认同感。
在“网络文化”发起者、观察者和发言人凯文·凯利看来,“技术元素向共生性的发展推动我们去追逐一个古老的梦想: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自主性的同时,使集体的能力最大化。”毫无疑问,人作为网络受众,寻找欢乐是重要理由,心与物在云时代形成共生关系。处于微博时代的大品牌和处于领先地位的网站,必须跟上形势发展,直面用户群的集体心理的变化,用户体验有了鲜明的不同,彼此在第一时间看到他人的评论和转发,即刻参与这一分享过程,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却又往往超出预期,微时代的传播规律至今依然在自我进化之中,对绑定受众的诉求与受众感知的不确定之间的难题难分难解,选择的自由容易带来高关注度,也轻易就失控。这正是由于微博互动的随意性、蔓延性难以操控,碎片化、交互化机动灵活,递进式、无因式操作简单,然而究竟转化率、到达率的真实数据是否有真正的提高,目前来看,一切都处于摸索之中,云文化的营销规则尚未有效确立。(网易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