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对政策的解释与执行看到担忧之外,导演们也担心针对不同导演政策的执行力度将有不同,王小帅就直言“一般”与“非一般”主要“分人”,导演何平也表示“原来好像有个灰名单,这些导演的剧本不管几般都必须审查,苦了名单上的导演们。”但对于导演们的担忧与猜测,总局并未给予回复与解释。
而就在导演们对“一般”与“非一般”忧心忡忡的时候,张艺谋的新片《归来》已经被定位在了“非一般题材”而接受审查。有媒体猜测,《归来》被定性为“非一般题材”的主要原因是原作《陆犯焉识》里涉及文革等敏感历史事件。而按照《归来》被定性为“非一般题材”的思路,众多此前未能通过审查的影片依旧希望渺茫,而很多在审查中遭到删减的影片即便在新政的情况下也还是会遭遇“剪刀手”。疑问三:剧本不审审成片 恐导致创作者“自我审查”
除了对“一般题材”与“非一般题材”的质疑之外,不少创作者也在担心,尽管剧本审查已经取消,但对于完成片的审查依然保留,这意味着审查制度并未真正放宽,同时还有可能在无形中加大了制片方与创作者的风险。车径行导演坦言,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这也对资方的控制能力和导演的艺术技术水平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评人韩浩月也表示,“虽然可以先拍后审,但如果最后成片依然按原有标准审的话,大胆创作的剧本还是死路一条。真想活跃电影市场,在取消一般电影剧本审查的同时,还得配套分级制。要触动创作者的野心,目前的动作还较小。”也有相关人士指出,“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与“成片审查”的结合,使电影人不得不加强“自我审查”,选择“低风险”的剧本保证“政治正确。”
结语
尽管此番总局针对电影方面的“取消职能”难免给人以雷声大雨点小、走过场无实质之感,但不光是政策的变化而是实际上影片内容的放款,都在体现着有关电影审查的制度正在逐渐松动。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因为几条新政还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但至少这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会在不久的将来变得更为合理,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也会逐步改善。(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