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编剧行业创作现状调查
台湾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琼瑶投诉不成进而起诉大陆编剧于正所编剧目《宫锁连城》抄袭其《梅花烙》一事,使得“电视剧编剧”这一职业再次受到舆论的关注。
编剧圈里有多少潜规则?“雷人烂剧”缘何屡上屏幕?中国编剧怎样讲出中国好故事?正在举行的中国电视剧编剧2014(南宁)创作年会上,记者采访了多位国内一线编剧。
这个圈里,“裁缝”编剧真不少
“抄袭”大概是目前编剧圈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无论是影响了几代人的琼瑶阿姨投诉不成进而起诉大陆编剧于正,还是知名编剧李亚玲与《北京爱情故事》导演陈思成因剧本著作权闹上法庭,编剧圈多少让观众觉得“有点乱”。
而在此次中国电视剧编剧2014(南宁)创作年会上,不少一线编剧都感慨,在这个圈里,东抄一段西挪一篇的“裁缝”编剧确实不在少数。
“一个编剧如果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收获的可能会是暂时的利益,但是会丢掉做编剧最重要的两样东西:能力和名誉。”《闯关东》《生死线》的制片人、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洪亮表示,现在一些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周围放了好多已经播出剧的剧本,然后从中节选收视率最高的桥段。
“这样的剧本没有逻辑和内在的东西,收视率再高也不能代表一部作品的质量。”侯洪亮说。
“文艺作品中的借鉴、抄袭,创意上的相似与雷同,专业人员都很难界定。如果一部戏里融入了其他很多戏的桥段,抄没抄只有编剧自己心里最清楚。”谈及“抄袭”,李亚玲表示真的要判断作品是否抄袭,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比对,“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
对于层出不穷的“裁缝”编剧,《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的编剧、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刘和平表示,现在有些编剧“抄”的水平很高,换句话说就是模仿、借鉴,不少同质化、类型化的剧本,都难脱相互“抄”的嫌疑。
烂剧雷人却卖座 转型期无奇不有
商业的成功与艺术的成功究竟孰轻孰重?收视率、点击率、口碑到底哪一个才是衡量一个好作品的标准?当前,不少观众直呼“雷人”的影视作品最终却不乏追捧者,这也让不少编剧为此感到担忧。
“在中国,有一个令编剧和所有电视剧产业为之讨厌,为之烦恼,为之疯狂,为之抓狂的概念,它就是收视率。骂它的也有,求它的也有,它是我们的仇人,也是我们的恩人。”《长征》《井冈山》的导演、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金韬这段对于“收视率”的评价,表达了绝大多数电视人的心声。
有编剧无奈地表示,本来想写些“高大上”的作品,却迫于电视台和制片人对于收视率的追求,总要被迫加些“狗血”“雷人”的剧情进去。
“在一些编剧那里,所谓的戏剧性和情节性,一是生活里从来没有发生的,二是生活里从来不可能发生的,三是广大的受众不希望它发生的,但是他都这样写了,于是就变成了烂戏。”刘和平说。
他认为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冲击,而行业规范的建立则需要漫长的过程,在一切规则还没有完善起来之前,电视剧行业发生什么都不奇怪。
而让侯洪亮感到遗憾的是,过多地追求经济利益,“笑贫不笑娼”也是造成好剧本少的原因。
“经济发展给大家提供了太多的机会,太容易挣到钱。于是,大家就不可能太认真地写剧本,甚至还会去嘲笑那些认真写字的人挣钱太笨了。”他表示,评价一个作品或者评价一个编剧、演员、导演,并不在于这个剧挣了多少钱,而是在于作品里是不是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