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某视频网站早期的数据分析可发现,《小苹果》的受众男性占79%,25岁到40岁的怀旧人群超过观众中的半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观众超过半数,月收入8000以上人群占观众的两成。但很明显,歌曲随后的传播早就跨出了这一人群。尤其是各大城市中,伴随着百搭的电子节奏,大家相约广场、酒吧,一起起舞。上至六七十岁大妈,下至90后甚至00后,都会哼唱几句《小苹果》。
大家都在听,大家都在看,所以咱们也应该听一听、看一看。营销做到如此地步,已经霸道到极致。至此,《小苹果》成了一块吸力巨大的磁铁,所有人都被它吸引到身边。它无疑成为了“年度第一神曲”,而歌曲的热度一路飙升,也顺利带动了观众对《老男孩猛龙过江》的认知度和期待值。
出位不怕“土”和“俗”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流行法则之三,是环境威力法则。环境对于流行事物是有影响的,跟风、随大流这就是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环境影响流行的例子。环境对用户会有微暗示的作用,这种心理作用会影响用户的选择及判断。当《小苹果》成了风气,谁也不能幸免。
《老男孩》、《父亲》、《祝福你亲爱的》……作为曾经的“草根”,“筷子兄弟[微博]”王太利[微博]写的歌曾让不少人听得泪流满面,但是到了《小苹果》,词曲风格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太利解释,筷子兄弟其实平时特别快乐,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所以这次做一首歌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向复古迪斯科致敬。第二,做一个让大家真的是没有任何沉重的东西,就是什么也不想、没心没肺地high起来,大家现在都很浮躁,这一刻什么都别想,听着音乐就行了。这两个目的现在是达到了。”
人们分析《小苹果》走红的社会因素,比如它紧扣社会心理,具备大众化、草根化的特点。很大程度上,“神曲”表现出来的“土”与“俗”,极大地迎合了公众审美的世俗化,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与特定时代下的公众心理暗合,唤醒了一群长期被忽略和被隐藏的底层乐迷群体。这些缺乏现代娱乐生活的人群,精神需求的空白恰好由此填补。
说是筷子兄弟处心积虑迎合网友也好,说是宣传团队深谙当前传播之道也好,《小苹果》如他们所愿的火了,并且只花掉极少的推广经费,大部分网友成了片方免费的宣传员。先不说这能不能叫音乐、能不能叫电影,能把一个作品、一个组合捧红了,也是本事。是啊,在这个人人想红的年代,谁还在乎节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