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富生活

商山脚下的上海妈妈

2014-08-11 09:49:22 来源:


  王银世的自杀不但没有唤起人们的良知,反而张淑君的罪行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那就是“自绝于人民”。于是,她在受尽了欺凌后,最终被开除回家,而且被剥夺了行医看病的权利。张淑君拖着瘦弱的身躯,含泪从商镇卫生院回到了商山脚下这个在她眼里曾经美丽可爱的村庄,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在王塬村,她不但要承受体力上的考验,更要承受心理上的考验,一双拿惯了听诊器、手术刀的纤柔的手,开始去握锄头锨把;穿惯了白大褂的单薄身子,开始担担子、背背笼。烈日下,寒风中,暴雨里,日复一日的超负荷劳动,她都慢慢地忍受了下来。那年她才35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年华,她可以回到上海,重新生活,可她没有,因为家里除了上了年纪的婆婆外,还有没成人的3个儿子,她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为了老人和孩子,她必须学会忍受。为此,她学会了挖地、担粪、挑水、上山砍柴等农活,常常是天不亮就出门,进门时已是满天星辰。多少次,她忍饥受饿背着柴捆在泥泞的山道上行走,跌倒了,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回到家里已经变成了泥人,吓得孩子哭着不敢认她。为了养活孩子,她起早贪黑采过野果,剜过野菜。为了维持生命,她吃过树皮、稻糠,吃过白土、玉米芯炒面,吃过有毒的树叶,因难以消化和中毒差点要了她的生命。就是这样的非人生活,她坚强地与命运抗争着,诉状写了一篇又一篇,都石沉大海,但她毫不气馁,从没放弃过为丈夫申诉。她坚信自己没有错,丈夫没有错,她更相信自己的政府,政府总有给他们平反的那一天。
  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她逃过荒,讨过饭,过起了东躲西藏的生活,看尽了人世间的眉高眼低,身心备受欺凌,就连村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都企图占她的便宜,处处刁难她。再苦再累她都能忍受,唯一不能忍受的是心灵所遭受的蹂躏与屈辱,在度过了多少个提心吊胆的漫漫长夜后,她不得不再次嫁人。好在她所嫁之人是个豁达、质朴的复退军人,不但能保护她理解她支持她,而且恩爱有加,加之远在上海的姐姐得知了妹妹的悲惨遭遇后,尽力救济,才使他们一家挺了过来。
  长眠商山
  1978年,十年动乱的乌云终于被驱散,先是王银世被平反昭雪,补发了工资,不久张淑君也得到平反,恢复了工作,接着两个儿子先后被安排了工作。这一个接着一个的喜事,让她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张淑君仿佛又回到了青春的岁月,爱说爱笑、爱唱爱跳的秉性得以发挥出来,逢人就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的政府是不会冤枉一个好人的。遇到重大节日,她会像青年人一样,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工作上,她更是如鱼得水,再苦再难的事情,她都抢着干,从不推诿,那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品德,博得单位领导与同事一致好评,直到1980年她光荣退休。
  退休后的张淑君并没有追求颐养天年的安逸生活,而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为乡邻办好事之中,她在照顾好老伴和孙儿孙女的生活之外,尽力为乡邻当好义务卫生员,村子里谁有个头痛脑热,都来请她,而且随叫随到,即使那些当年整过她的人,她也不记恨,那种虚怀若谷的情怀,博得了乡邻们的普遍赞誉。
  张淑君就是这样享受着晚年的幸福生活,直到2003年冬季,才像一头疲惫的老牛,无疾而终地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她,享年78岁。
  采写完这些文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回味着张淑君悲苦的一生:如果不是中日战争,她的人生将是一种怎样的结局?如果没有黑白不分的“反右”运动和十年动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王银世就不会早早地撒手人寰……但人生没有如果,留给人们的只有反思,只有教训。所幸的是,我们的国家已经走出阴霾,一个高度发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国度已经建立,她带给人们的将是文明和谐、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带着这一欣慰,我与张淑君的大儿子王中平先生再次来到张淑君的墓前,在草长莺飞的融融春日,献上我最真挚的祝福,遥祝他们在天国里幸福快乐!

编辑:崔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