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财政部公布了2010年政府性基金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情况。继今年3月财政部向社会公布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之后,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在社会公众面前“亮相”,表明政府预算公开正在加快步伐向制度化迈进。
公开透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说,预算信息公开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预算信息公开,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今年以来,政府预算公开有不少新突破,和以往相比,公开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解释也更详细。
比如,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公开的内容,就从去年的4张表格扩大到了12张,可以更加完整地反映中央财政收支的总体情况。同时,将预算编制说明也一并公布,以方便社会各界了解预算编制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更好地从预算数据的“数里行间”读出国家方针政策、政策导向和支持重点。
刚刚披露的政府性基金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对收入来源、支出用途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解释。政府性基金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收支预算。目前,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基金共43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主要用于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央企业灾后恢复生产重建、中央企业重大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以及改革重组补助支出等。
在中央财政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的同时,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也迈出了新步伐。3月30日,国土资源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布了本部门的预算,随后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国家统计局和审计署等30多个部委也向社会公开了自家的“账本”。近日,北京市教委、市民政局、市工商局等部门首次把预算“晒”到各自的网站上,北京市有关部门表示,全市45个部门将在5月底之前全部公开其部门预算。
形成制度:重大民生支出让百姓心中有“数”
政府和部门预算从“秘不示人”到主动公开,确实是一个很大进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同时,广大群众也热切期盼,预算公开应加大力度,进一步向着规范化、制度化迈进,凡是应该公开、能够公开的内容都应该及时公开,让百姓心中有“数”。
一些公众认为,政府和部门公开的预算不能光算大账、“点到为止”,还应当把群众关心的“公款出国”、“公款吃喝”之类的费用亮出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解释说,预算编制有很强的专业性,很多支出是按类、款、项、目来编制的,公众想要了解的一些支出细账,可能分散在不同的项、目中,在预算里无法直接用一个数字反映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公开预算的同时,还要对一些公众关心的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特别说明。比如,前不久财政部公布了全国土地出让收支基本情况,对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是多少,收上来的钱用在了哪些地方等,都给出了详细数据。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增加了,百姓这方面疑虑也就减少了。
白景明建议,预算反映的是政府或部门一年收支的安排和打算,而预算执行情况如何,这些安排和打算有没有落到实处,钱花得到不到位,最终体现在决算数据上。因此,政府和部门在预算公开的基础上,决算执行情况也应及时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