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江西省新余市将用财政为当地最大民营企业抹平还贷缺口的消息,曹志龙感觉有些“荒唐”。作为上海市律师协会国资国企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的他,对记者一再强调,“从财政的公共属性看,即使是为国企兜底,也是不可以的。”
公开信息显示,这家身背巨债、又得政府援手的企业正是江西赛维LDK——光伏界曾经最闪耀的明星。就在它摇摇欲坠之际,命运似乎对它抛出了最后的橄榄枝:即将到期的5亿元信托贷款会被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摆在昔日新能源首富、公司掌门人彭小峰面前的,是一道对等的算术题。仅去年1-5月,赛维就缴纳地税近2个亿。但市场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接受准备,财政救企业被广泛认为等于“公器私用”。新余市副市长贺为华昨晚回应称,新余对于赛维的资金支持需要赛维资产做抵押。
律师建议
纳税人可以提出举报申诉
“地方政府这么做,不仅不合规,从法理上也说不通,企业债务是经济行为,债务主体是必须有针对性的,不可变更,现在等于是将企业的债务主体变成了地方政府。 ”大成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郑志对记者表示。
曹志龙也从市场角度为记者解读:“民营企业依据《公司法》,如果无法偿还债务,应该进行破产清算,根据法律认定承担有限责任,以出资额为限,向债权人分配现有资产。 ”
“如果地方支柱企业实在还不上债务,政府可以协调提供融资,直接纳入财政预算没有法律依据。 ”郑志告诉记者,类似的事尚无先例,“在经济下滑周期,这个口子一开,大家都靠地方政府救,不就等于回到了政企不分的状态? ”
据悉,7月12日,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七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江西赛维LDK公司向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偿还信托贷款的缺口资金纳入同期年度财政预算的议案。
曹志龙和郑志都对记者强调,即使财政使用方案已经通过了地方人大,也并不代表就是合法的。 “当地监督部门有权提出异议,市委或上一级人大完全可以实行监督权。如裁定地方决议违法,上级大人是可以撤销的。 ”
此事也在民间草根激起热议。如果监管不到位,作为纳税人的他们又有哪些权利?对此,曹志龙认为,以目前已经公开的信息看,新余市政府的做法确实不伦不类,任何有质疑的纳税人都可以依法举报申诉到政法委,“财政收入只能用于公共事业、国计民生,纳税的公民都享有质疑的权利。 ”
企业声音
半年贡献逾6亿税收焉能不救
身处“风暴眼”的赛维LDK却也对记者喊起冤。 “我们去年前5个月就缴了6亿税,现在企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地方政府托一托只是共度难关。”记者查阅资料看到,2011年1月至5月,赛维LDK在高新区共纳国税40412万元,所纳地税19975万元,均呈几何式增长。其中,所纳国税占高新区光伏企业纳税总额93.6%,所纳地税更是占96%,当时确实是全市居首的纳税大户。再翻看2010年公开的资料,1月到11月,赛维也贡献国税14071万元,地税9181万元。换言之,现在政府想用来为贷款兜底的钱,几乎是将赛维近几年交的地税“吐了出来”。
除此,赛维还为新余市解决了大量就业。至少赛维自己认为,如此企业,堪当救援。但尴尬的现实是,即使地方政府愿意救,也未必有能力全盘兜底——因为,赛维欠下的债务已经“多得没谱”。目前赛维的负债高达300亿元左右。而新余市2011年的财政总收入只有111亿元,比2010年的80亿元左右上升约40%。而在这111亿元中,30%还需要上交中央,可以支配的金额也就在70亿-80亿元左右。即使倾新余市一市之力也无法解决赛维的财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