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2011年 “一叶知秋”的赛维就曾多次下调季度收入预期,结果全年亏损54.48亿元。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公司继续巨亏2.752亿美元,毛利率更是连续两个季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负65.5%,近两个季度的运营总亏损逼近了7亿美元。
专家观点
分歧关键在于如何定义“财政”
对于这样一家曾经对地方财政和就业有过巨大贡献的民营企业,地方政府究竟该不该施以援手?虽然舆论几乎一片哗然,中国税务学会理事胡怡建却有另一番解读。
“从理论上说,公共财政主要提供公共服务,民营企业是市场化私人品,公民税收用于私人品之上就显得特别荒唐,但有一个实际问题是,中国的财政理念并不完全与现代财政理念贴合。 ”胡怡建对记者表示,对“财政”实际意涵可能存在的误解导致了分歧所在。
“我们的‘财政’实际不完全是民生财政,政府也承担经济建设的职能,过去是给一些优质企业减免税,后来中央不允许了,地方就给一些财政补贴,这就是从预算专款中来,政府要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吸引企业落地投产。 ”胡怡建告诉记者,这和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财政”存在一些区别。在这种背景下,适当支持企业过冬也能说得通。 “这里面牵扯到一个问题,企业亏损了是找市场还是找市长?从现实情况看,政府或多或少还是不能完全撇清。 ”
但胡怡建也对记者强调,如果按照严格的立法程序,地方财政的去向要由公民决定,人大决策不妨更多听取公民意见,比方说召开听证。
翻阅赛维的迅速成长史,地方政府的身影一直若隐若现。新余本身是一个辖1县1区,人口110万,配套条件并不强的小城市,2005年进驻之前,新余曾要求地方政府支持2亿元借款。而当时,全年财政收入也不过18亿元的新余为了凑足数目,也曾采取动用财政等折中办法。
2009年底,江西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还曾出资15亿人民币认购赛维1.5万吨硅料项目的15%的股权,第一次对赛维施以援手。按照地方政府当年勾画的蓝图,如果按6%的税收征收,到“赛维”年产值600亿元时,就可以贡献税收36亿元。
视野焦点
招商引资时是否签“托底”文
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担保法禁止政府给商人和企业提供担保,正是为了防止在招商引资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竞相攀比所引发的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
记者获悉,当年另一大行业龙头无锡尚德在成立初期,曾获无锡市政府入股,最后在尚德上市前期退出,还获得了不错收益。而新余则否认了这样的盈利模式曾复制。澄清称,从赛维成立初期到现在,新余政府从来没有入股过赛维。
此前曾有报道称,江西省有关部门与赛维LDK达成协议,将采取银行贷款的方式,提供20亿元以支持后者渡过难关。还曾有媒体援引江西工信委一位负责人话语称,包括他们单位在内的江西省多个部门,联合为赛维担保,从银行获得授信20亿元,旨在帮助赛维熬过“最困难的时期”。
另有消息显示,目前风雨飘摇的赛维LDK正在试验国有化思路。去年底今年初,曾有一家河南省平顶山的煤炭企业与赛维谈过股权转让的事宜,而此事的进展如何,目前新余市政府尚没有确切信息。(解放牛网-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