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 人民日报:股市“信心喊话”为何一再不灵
自从郭树清上任证监会主席一职以来,曾6次表示对股市有信心,但股市走势却是一蹶不振。因此,管理层应该告诉广大投资者这种信心的源泉在哪里,而不能只是空喊口号似的表示对股市有信心。
专家认为,监管层的一句“有信心”可能会带来市场信心的短暂提振,但是这种喊话式的信心并不能取代整个市场基础制度改革带来的信心,真正的信心只能来自管理层对股市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那么,如何才能提振股市信心呢?何维达认为,应该突出重点,先解决股民关心的最大问题,树立股民信心;然后再逐步解决长期发展的主要问题,做到循序渐进。目前,可以先做两件事情,一是二年内停止增发,减少IPO,缓解供求矛盾;二是降低印花税和交易费。若能这样,可以让股民减少一定的恐惧,并且得到一定的实惠,那么股民信心就能够逐步恢复。
皮海洲认为,管理层首先是要明确叫停新股发行,对新股发行制度作出实质性的改革。其次是规范大小非减持,严禁业绩变脸公司重要股东减持股份,同时规定大小非减持股份价格不得低于发行价。其三是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把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与上市公司给予流通股股东的现金分红挂钩。其四是坚决打击造假上市行为,让造假上市公司直接退市并赔偿投资者损失。其五是引入集体诉讼制度,切实有效地保持广大中小投资者权益。只要能做到这几点,相信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将会大增,管理层对股市有信心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
11月30日 新华社:“救”与“治”:中国股市出路何在?
诸多经济指标显示中国宏观经济环境逐步回暖,A股却一路下探近四年新低。连日来,中国股民的心情随越来越令人费解的股市走向一起跌向谷底。当失望、焦虑、困惑成为主导市场的情绪,公众不禁发问,中国股市能否在“救”与“治”之间寻出一条出路。
在股指不断下探的同时,对于“救市”的讨论在网络上持续升温。“基于A股市场当前恶劣的基本面,市场要想凭借自身的力量来告别‘1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了宏观面的政策因素之外,股市本身也要有实质性的救市措施出台。”财经评论员皮海洲在微博中说。
“救市”之外,“治市”成为A股能否走出低迷的又一重要命题。
尚处于“幼稚期”的中国股市,有着种种先天缺陷和后天顽疾。发行市盈率畸高刺激着企业的IPO热情,也导致了熊市中“大小非”仍疯狂抛售;退市机制失灵令众多垃圾股得以混迹于市场而“不死”,并频频成为炒作对象;分红水平过低使得股民几乎只能从价差中获益,A股投机风也因此屡禁不止。
“要想让股市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就不能仅停留在‘救病’的水平上。我们必须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方能‘救命’。”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
11月29日 新华社:A股信心何处寻?
信心来自“永不停顿的改革开放”。值得肯定的是,目前监管层已经着手在股市的各个层面进行大力改革,从发行到退市、从分红到信披,虽然步履维艰,但是剑已出鞘。
对于股市的下跌,监管层已经表示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是股市的信心更待基础性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股市的底部需要等到走过才能回头确认,股市的信心却要在改革的摸爬滚打中不断磨砺。(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