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即将过去,风起云涌的中国资本[3.40 0.30%]市场亦将画上一个分号。今年中国企业的IPO数量及规模早已没有昔日在全球资本市场独步的光环,2012年全年共有154家企业在国内上市,融资额为1034.32亿元,平均每家上市企业IPO融资6.67亿元,融资额较2011年同期下降62.3%,创下IPO重启以来近四年的新低,上市数量减少127家,同比缩水近半。
继今年2月证监会公布发行股票审核工作流程之后,4月份又发布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新规,是为新股发行掀起第三波改革浪潮。其中引入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被视为询价制发行新举动,取消网下配售股份三个月锁定期、存量发行和发行定价超行业市盈率25%须披露等新规备受市场关注与争议。
本报从证监会今年新推出的制度改革入手,深入剖析新规发行规则变化及此变化给拟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同时关注今年多重涉及上市公司的新规状况及与往年相比发生的变动。
新股发行改革重温
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今年2月1日正式对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审核工作流程,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发行审核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所有排队上市企业和整个IPO审核流程得以为公众所明晰。这一旨在提高透明度的举措也拉开了今年有关新股发行改革的序幕。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共经历过三个阶段九次改革,第一阶段是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属于完全的行政审批制,正是在此期间大量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完成了上市融资。进入新世纪[9.34 -2.30% 股吧 研报]后,公司上市由券商进行辅导,由证监会发审委审核,此一阶段称之为核准制。而自2005年至今,一直采取询价制发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及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询价应采用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
4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这是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证监会第三次就新股发行出台指导意见,也被视为新股发行掀起第三波改革浪潮。
在2009年第一波新股发行改革浪潮中,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是主要措施,力求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监管层表示要优化网上发行机制,将网上网下申购参与对象分开,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同时加强新股认购风险提示,明晰参与人市场风险。
而2010年的新股发行改革,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仍然是重点。主要手段有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并规定首次发行的股票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以根据初步询价结果确定发行价格,不再进行累计投标询价。
2012年新股发行改革以弱化行政审批、强化信息披露为方向,引入独立第三方对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风险评析,为中小投资者在新股认购时提供参考。中国证券业协会受命具体组织开展新股风险评析的相关工作。
本轮改革机构将持有更多新股以抑制高报价,提高向网下投资者配售股份的比例,建立网下向网上回拨机制。同时引入个人投资者进行询价。而发行价格方面行业平均市盈率成为定价重要参考,开启存量发行以加大新股上市流通量。此外新规还通过加大对新股认购账户的管理、明确新股异常交易行为标准等规定采取措施抑制炒新。
四大焦点受瞩目
与前两轮新股发行改革类似,今年这一轮改革中也针对定价约束机制出台相关规定,其中至为瞩目的是个人投资者被列入询价对象范围。《指导意见》规定“除了目前有关办法规定的7类机构外,主承销商可以自主推荐5至10名投资经验比较丰富的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配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