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此前,中央气象台连续4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并预计7月30日至8月8日,江淮、江南及重庆等地仍将出现较大范围日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其中江南部分地区部分城市或突破高温历史极值。
对此,记者昨日调查发现,高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就连奶茶店排队的人都多了起来,更可能对中国宏观经济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短暂推高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当然,一些行业和产业可能会从中受益,如大打价格战的电商和空调、饮料厂商等。
不过,高温下的中国仍凸显了与以往的不同。今年,市场中不止少了“电荒”等字眼,更少了对第二产业的“拉闸限电”。这背后,或许又是中国经济内在“低温”的体现。
推高CPI
据民生证券的研报,近期生猪价格“涨幅较大”——7月26日,全国生猪和猪肉价格分别为15.05元/公斤和23.05元/公斤。
“高温对猪肉市场有影响,如在调运过程中,会导致生猪死亡,进而影响终端价格。”不过,卓创资讯分析师姬光欣对记者分析,“但这不足以影响近期肉价的上涨,年初腹泻病导致的仔猪成活率低、行情低迷引发的农户仔猪补栏积极性不高等供需层面的因素,才是主因。且从经验上看,高温季一般是猪肉的消费淡季。”
在姬光欣看来,与猪肉价格相比,“果蔬类价格受高温天的影响应该更大。”
“鸡毛菜(小青菜)平时卖3.5元/斤,这两天我们卖4.5/斤。”在上海浦东乳山路附近的一家菜市场,多位摊贩对记者确认,“大青菜平时2元/斤,现在每斤涨了0.5元。”另外,记者询问几家粮食店后获悉,江苏、东北的大米价格“暂时还没有变化”。
对此,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对记者解释,“天气炎热,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开花类蔬菜较难结出果实,这对菜价会有负面影响,甚至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菜价。”
由于食品在CPI中占据30%左右的份额,马文峰担心,这或导致CPI上涨,“说不定,7月的CPI会比6月的2.7%还要高一些。”交通银行昨日预计,初步判断7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在2.6%-3%左右,“取中值为2.8%,即CPI同比连续两个月出现小幅回升的态势。”
家电啤酒受益
除了会“烤”验中国宏观经济,微观面看,一些产业及由此延伸的资本市场可能会从高温中受益。森德金融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宣继游就对媒体说,全国高温利好“首先体现在啤酒板块,再者是消暑电器”。
国金证券此前直言,只要天气帮忙,空调行业今夏旺季旺销的概率较大,整个行业也可期待6月下旬至8月的旺季旺销。瑞银也分析,若高温持续,去年下半年房地产旺销带来的滞后需求有望释放,空调“增速预计将提升”。
“相比平时,现在我们的空调产品毫无疑问是卖得最好的。”苏宁电器有关人士昨日对记者说,“以上周的统计看,周一到周五,空调销量占总销量的占比达到40%。周六和周日,该数据上升至45%。”
除了空调行业,受益的还包括电商行业。一家要求隐去公司名字的电商对记者说,为了迎合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目前该公司超40%的产品卖的都是防晒霜、泳装、风扇类等小家电及一些轻薄的衣服等。
“电荒”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与前几年一样,高温下的中国再次刷新了一项纪录——国家电力调控中心数据显示,7月24日-7月25日,全国日发电量两次刷新历史纪录。具体来看,华北、华东、华中3个区域电网及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7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均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