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版主:曹桢李克强总理使出十八般武艺才使中国经济渐渐走向正轨,股票市场信心稍获修复。但央行的行为又开始威胁市场,威胁中国经济信心。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就是,货币市场利率和存款利率又开始了一轮上涨。
据悉,工行已经首次上浮2、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符合条件的客户可享受基准利率上浮10%的利率水平。前不久,几乎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将除活期存款外的绝大多数档期存款利率上浮到顶。随着这次利率上浮,货币是不是会出现新一轮收缩?收缩力度有多大?至少这已经给市场带来了重大担忧。
美国 QE 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缩减,这将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大影响。但究竟重大到什么程度,各国都在全力进行评估,并准备应对预案。提高利率会对本国经济构成严厉打压,用这样的手段防止货币贬值,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货币强度的核心是一国经济的强健程度,经济越坚实,制造业越健康,货币越坚挺。
所以,中央银行必须采用“更加中性的货币政策”,而不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必须在国际经济风云变幻莫测之时,保持利率和汇率的相对稳定,绝不允许大起大落。美国早已觊觎并锁定中国,试图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将经济危机转嫁给中国,迫使人民币没完没了地升值,并在此过程中让紧缩的货币政策摧毁一切政府托底经济的措施。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第十三次会员大会讲话中,对中国银行业发展提出了很多问题,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差异化竞争的问题、风险隔离制度的问题、金融商品创新中的“栅栏”问题、信息披露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技术性问题。
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造表面上看“五脏俱全”,但实质上,股东大会是否发挥了作用?董事、监事、独立董事到底代表谁的利益?风险内控机制谁说了算?谁会把中小股东权益当回事?
这次尚福林会不会下决心解决银行的技术问题?尚福林明确提出了风险隔离制度,但是有好的制度,风险就一定能得到管控吗?不一定。美国的金融管理、内控机制当年堪称全球典范,但金融危机还不是从内部爆发了?其实,对利润的过度追求,管理者只对任期负责,高额的奖励机制,都将鼓励管理者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断放大经营风险,大幅弱化银行内部的风险管控,这是中国无论如何都必须杜绝的金融行为。真诚希望中国不要再出现人为制造的第二次“钱荒”。本报记者刘鸿斌独家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