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中国智库》第4期主打大金融战略 包月阳:大国崛起之需

《中国智库》第4期主打大金融战略 包月阳:大国崛起之需

2013-12-06 15:21: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6日电 (财经频道 曾会生)日前,《中国智库》第4期出版满月,《中国智库》总策划人和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包月阳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专访时表示,本期主打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课题组的“大金融”战略,中国要成为大国乃至强国必须要有强大的金融体系和国际化的货币相匹配;《中国智库》将继续关注改革,全面、深度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陈雨露重磅文章阐述中国的“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

  手捧《中国智库》第4期,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封面文章《走向核心国家:中国的“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包月阳对中新网财经频道介绍,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非常看重《中国智库》,决定将自己课题组的重要成果刊登在上面。

  陈雨露在文章中强调,大国崛起需要大国金融,对中国而言,全球视野下的金融发展应该充分体现其战略地位,通过支持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全面服务于国家经济和金融崛起的战略需要。

  “‘大金融’的‘大’,不在于形式或者数量的大,而在于理念上的包容性、视野上的整体性以及方法论上的系统性。”陈雨露认为,较之传统经济理论,“大金融”突出强调三个整体性:一是必须将整个金融体系视为一个统一整体,而不是狭隘的货币和信贷;二是必须将金融和实体经济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三是必须将中国和全球金融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封闭和静态地看待国内金融的发展。

  陈雨露分析,“大金融”战略目标是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第六个长周期”中的核心国家。他在文中详细阐述了“大金融”战略在中国实践的五条路径:金融产业发展战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战略、金融开放发展战略、大金融宏观调控战略,金融稳定与危机预警战略。

  包月阳表示,之所以推出这组重要课题,是因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来成为跟美国同等的强国,强大的金融体系和货币是必不可少的。而“大金融”战略是中国几代金融学家的研究课题和结果,值得大家探讨和思考。

  越来越多学者自荐研究成果 以刊登在《中国智库》为豪

  本期封面还包括人民大学课题组的《人民币崛起:破解“新特里芬难题”》、《贸易格局变迁对人民币计价功能的影响》,《RII——衡量人民币国家化真实水平的新指标》等三篇报告;国研中心课题组的《中国政府负债状况和风险》和《大调整时代的世界经济》;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的《从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进展看全球金融监管的挑战》等重磅文章。

  《中国智库》由隶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今年3月初创刊,每两个月出版一期,主要为中央决策做些对策研究。包月阳介绍,《中国智库》的选题定位都是中长期的、但在当下有突出表现的重大问题,希望充当政府与理论界和民众的桥梁。

  随着一期一期的出炉,《中国智库》在研究机构和学者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包月阳向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专家学者对智库的认可度有了很大提升,有不少学者主动推荐文章,希望将自己的重要研究成果刊发在《中国智库》上。不少知名专家以文章能刊发在《中国智库》上为骄傲,甚至有学者在评定职称时会拿《中国智库》上的文章做支持。

  继续关注改革 将邀国研中心专家全面解读三中全会报告

  据了解,前3期《中国智库》是以国研中心专家的重大研究课题为主,包括中国征地制度的改革问题、城镇化的相关问题,以及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总体布局等重大问题。第4期则以其他智库的研究课题为主,包月阳表示,未来会刊登更多其他智库的研究成果。

  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会公报和《决定》相继出台,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心声。《决定》对中国未来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长远和详细规划,包括15个领域60项任务。

  《决定》公布之后,无数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包月阳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三中全会的《决定》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值得肯定,但不少的解读存在一些误解或者偏离,还有必要进行更权威更深入地解读。

  据他透露,下一期《中国智库》会邀请国研中心专家对《决定》的改革措施进行全面深入地解读。(中新网财经频道)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