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经济工作会议关键词解读
政府性债务,谁举债谁负责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省少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率过高,要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防控在先,各级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把政府债务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举债要负责,离任要审计。
“‘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明确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凸显出这一工作重要而紧迫,对江苏来说也是如此。”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解读说,如果当前经济在稳中有进的同时也稳中有险,那么,地方债无疑就是风险源头之一。尽管自今年8月开始的新一轮全国地方债审计的结果至今未出,但“债务总量仍安全,部分地区风险较集中”的结论性“评语”已不时传出。钱志新认为,目前国际上较通行的公共债务占GDP标准的警戒线是80%,以此衡量,江苏的政府性债务占GDP比重也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各地是有偿债能力的。省财政厅厅长刘捍东也表示,总体而言,江苏政府债务规模与经济总量、经济发展现实需要是匹配的、适当的。
但是,总体上“风险可控”并不能掩盖少数地方负债率过高的风险。今年,我省一些地方因“发债速度过快导致偿债能力下降”屡屡被媒体关注,就是一种警示。长期参与地方债发行运作的南京证券固定收益部总监王宁认为,江苏债券融资规模全国居前,一是因为在全国较早意识到了提升债券直接融资的重要性,抓住了2008年以后债券爆发式增长的机遇;二是由于经济发展质量较好、投资需求相对旺盛,债券信用也较好,承销商都愿意往江苏跑。但问题也随着地方债发展太快而来,“现在下到乡镇一级的各个政府层面都有负债,债务发行渠道、形式多样,许多债务很隐蔽,成为风险高发地。衡量地方债的风险,宏观上看规模是否超出偿债能力,微观上看资金投向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地方债项目也有‘好孩子’与‘坏孩子’之分。”
地方债发行过快、局部风险骤升,有着复杂的成因。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探索化解风险之策。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相结合,加快探索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逐步将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逐步建立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风险预警。
“中央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是未来值得期待的改革举措,江苏应早作准备。”南京证券研究所所长周旭说,今年,江苏作为财政部新增的可自行发债试点省份,发行了两期共153亿元地方债,受到市场青睐。如此以市场化方式由地方政府发债,公开透明,是以阳光负债的机制替代隐性负债的机制。
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债,一大苦衷是“要做的事太多,手里的钱太少”。针对这一问题,目前,自上而下正在启动以建立事权和财权相适应为目标之一的财税体制新改革。日前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站在理顺市、区两级财权关系层面上打比方说,就像一个孩子工作以后,应让其自己管钱过日子,如果全部包办的话,孩子就只能围着你转无法自立发展。因此,要让区县有充分的财权,同时成为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要自我运转起来。“不能一天到晚就知道向市里要钱”,王宁说,向上要不到钱,自身财力又不够,“逼”着地方政府发债筹措资金。
“地方政府热衷发债,还有一大冲动,就是追求GDP,因为长期以来GDP是官员政绩考核最重要的指挥棒。”周旭说,但是,现在“指挥棒”转向了,淡化GDP,突出民生福祉,正成为新导向,最近全国各地纷纷下调明年GDP增长目标。江苏把政府债务作为考核硬指标,发出的明确信号是:以前那种“为官一任,留债一方”的发展套路行不通了。
记者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