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像内衣一样必要
空气净化器卖断了货
“霾单”第一,警示转型势在必行
在淘宝网近日公布的“2013中国消费年度关键词”中,“霾单”一词赫然上榜。
淘宝网的数据显示,去年在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上遥遥领先的北京网购人群,今年悄然被江苏人超越了——江苏消费者购买量跃居全国第一,购买人数347513人,购买笔数571527笔,成交金额近9300万元。
一台空气净化器,价格在一千多元到八九千元不等,一度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但今年冬天,它在很多人心目中成了“必需品”,甚至形成抢购狂潮。12月7日,南京“秋水伊人”服装店销售人员毛毛好不容易到国美抢到一台空气净化器。“我跑了好几家,苏宁都卖断货了。”因为电器卖场库存有限,一些单位还来团购。国美电器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2月空气净化器的销售增长500%以上,尤其是雾霾严重的那几天,单天的销量就可以达到以前单月的量。”
经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状态、所求所需,同时对产业的发展亦具有强大的“倒逼性”影响。“有人说,未来口罩会像内衣一样必要,空气净化器就是电热水壶。”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贾利军坦言,这话虽说是调侃,但环保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则是不争事实。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江苏苏净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净化设备生产企业。“今年跟去年相比,我们的市场发展可谓有质的突破。”苏净集团副总经理林振峰25日表示。这家企业主要从事高科技净化产品的研发生产,今年销售比去年翻了五六番。“因为节能减排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要进行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空气净化,所以我们的客户群成倍增长。”
事实上,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都已经看到节能环保产业未来的潜力,并将其作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推进。“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战略性措施。”省环保厅总工程师刘建琳认为,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拉动投资与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可谓“既为环境减负,又为经济增值”。
与此同时,在雾霾面前,另一些产业则必须直面“转型之痛”。12月4日,南京发布雾霾红色预警后,当地22家重点企业开始通过停产、限产,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对于这些企业而言,“雾霾”带来的是切切实实的经济损失。6日下午,梅山钢铁公司能源环保部戴昌德给记者算了笔账:“4日下午4点,我们一接到环保局的通知,立刻关停了石灰窑和加热炉。这部分停产每天损失4000吨生铁的产量,目前市场上生铁价格是1000多元一吨,光这一项每天就损失500多万元的产值。更关键的是,没有了生铁,后续的钢产品也受到了影响。”除了账面上的损失,今年梅钢的全年生产计划会因此受到影响,因为现在已到12月份,企业的生产目标受此重挫,很难弥补。事实上,对于钢铁、水泥、化工、燃煤电厂这样的重污染行业而言,雾霾带来的影响并不止于此。
我省今年重点强化对高污染行业的调控:关停小火电机组约47万千瓦,关闭工业企业977家;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新上项目全部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但调整并非易事,毕竟,当下江苏重工业创造的GDP占到整个工业的76%,这也预示着调整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杭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