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天闭幕的东莞“两会”上,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在参加谢岗镇代表团分组讨论时提出了山区水乡“两翼齐飞”的观点。徐建华说:“只有市区和沿海的发展,没有山区和水乡的崛起,东莞就不能叫高水平崛起。山区片和水乡片要‘两翼齐飞’,这两翼崛起了,东莞才能高水平崛起。”
历史范畴内,“区域一体化”的产生,源于市场经济的深化。1921 年,当时的比利时与卢森堡结成经济同盟,后来荷兰加入,组成比荷卢经济同盟。1932年,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组成英帝国特惠区,成员国彼此之间相互减免关税,但对非英联邦成员的国家仍维持着原来较高的关税,形成了一种特惠关税区。
基于经济利益关系而形成的联盟,既是“区域一体化”的雏形,也解释了“区域一体化”的成因——通过联合,可实现经济上的互惠互利。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案例,东莞的“山区一体化”既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的丰富,同样也印证了市场经济作用的不断深化。也正因此,在“山区一体化”概念的酝酿过程中,有专家提出:“不管是定位的建议还是基于特色经济的分析,都还有待东莞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规划、山区片各镇区达成共识,尤为重要的是市场的认可程度。”
东莞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有先例。2012年5月,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首次明确提出“同类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思路,并首选水乡片为“同类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范本。在“诸侯经济”弊端明显、行政区划调整又暂未推进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被认为是东莞改变“诸侯经济”,谋求高水平崛起的一次新探索。
“山区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既可以看作继“水乡一体化”之后,“一体化”概念的再提炼,也可以理解为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市场力量的进一步深化。事实上,“山区一体化”的实现已经有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一旦“山区片”的5个镇形成区域化发展综合体,东莞市将会形成一个应有尽有的区域带:南有山区片,经松山湖到大市区,再到水乡经济区,形成斜跨东莞市域的区域带。
“山区一体化”同样具有国家政策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水乡片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果初显,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市场化探索。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地理学家戈特曼沿美国东北部沿海城市考察时,注意到从新罕布尔州到弗吉尼亚州,阿巴拉契亚山以东一个个城市迅速发展,大中小城市乡镇连绵不断,城市与城市间的界限消失,仿佛已连成一体,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带。他预言这个被称为“波士华城市带”的一体化地区,将成为美国经济的强劲引擎。60多年过去了,他的预言成真。
今天,成千上万的城市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波士华城市带”。在东莞,如果说“水乡一体化”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探路,“山区一体化”则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实践,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市场作用的体现。有“水乡一体化”探路在前,“山区一体化”更具备实践性。郭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