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松塘榕树下围坐开论坛,村民与专家共论古村开发与保护。 黄幼谦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素圈 通讯员/许雪花 黄幼谦 关蕴琪)昨日,第四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西樵松塘村闭幕,会议地点由前日的宗祠里搬到了村口月池边的古榕树下,这种开放式的论坛吸引了许多村民参与聆听,并发言与专家互动。
昨日研讨会以松塘古村的保护与开发话题为主。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因其数百年来科甲蝉联、儒绅显赫,被誉为南国“翰林村”。村民区子广向专家介绍说,村里想开发旅游,村民自发募集到200多万捐款,然后区镇两级也有4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村里做文化保护和开发。去年成立了松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1200份股份都为村民所有。
近几年,松塘村以“翰林文化”为品牌对村容村貌重新整修,翰林门、宗祠、私塾、游客中心等10余个文化景点先后落成,计划依托国家5A级景区西樵山的辐射效应,将松塘村列为重要配套旅游景点,山上山下联动发展,希望申请旅游收费。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说,做古村落研究十年,走了很多古村,十年后再回到那些古村,除了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其他的基本上都成为了开发者与经营者的乐园。许多与会专家对此深有感慨,表示如今很多地方的古村落保护工作还没做好,就急切地想投入旅游开发的怀抱,需要在商业价值与文化保护中寻找到平衡点。
广东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所长庄伟光认为松塘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上傍着西樵山这座“大树”以及南海西部目前集聚开发的数十个重大文化项目,因此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
不过,对于未来与西樵山联动发展旅游是否收门票问题,他表示对门票经济持强烈反对意见,旅游产业链很长,应该转型升级把吃、住、行、娱乐、购物和交通6个要素充分利用起来,做强旅游产业链。
同时,如今许多古村开发被变味的旅游地产蚕食和破坏,他提醒松塘村开发要注意这个问题。此外要注重开发参与性,“文化的挖掘过程中,静态发展已不合时代需求,应充分体现参与性、娱乐性和观赏性,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