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4-10-17 08:58:00

来源:新华社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世界粮食日,就我国粮食库存、应急保障、好粮好油、执法监管等公众关心的话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口粮库存:满足全国1年以上口粮需求

问:目前粮食市场运行情况如何?

答:充足的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对我国这样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建立一定数量的储备粮,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实现百分之百自给。粮食库存充裕,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稻谷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1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京津沪渝等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成品粮储备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

应急保障:形成安全可靠的应急体系

问: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情况如何?

答: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暴雨洪涝灾害易发高发,对粮食应急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持续健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体系建设。

持续加强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全国建立1200多个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建立库存、价格、销售等粮油市场信息日监测日报告制度,完善监测预警分析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

持续推进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粮食应急预案》修订,指导地方加快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目前,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预案实现全覆盖,并按要求开展了粮食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目前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体系基本形成,正在积极推进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全国有粮食应急储运企业5100余家、应急加工企业6900余家、应急配送中心3900余家、应急供应网点5.9万余个,完全可以满足应急需要。

总体看,我国已基本建立涵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全链条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并经受住了疫情防控、灾害应对等大战大考检验。

地头餐桌:防止“谷贱伤农”“米贵伤民”

问:粮食流通管理,如何“一手托两家”?

答:粮食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消费者。确保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是国家粮食安全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

我们统筹抓好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激发市场购销活力,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粮食价格总体平稳,近三年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稳定。

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交织叠加,引发全球粮食价格波动。2023年以来,全球粮食供给呈供大于需态势,同时全球粮食供应链预期趋稳,粮价明显回落。

这也给国内粮食市场带来传导效应,但影响有限,国内粮价波动幅度远小于国际市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市场调控“工具箱”丰富。

我们将通过不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吞吐调节作用,持续做好保供稳价,防止“谷贱伤农”“米贵伤民”。

秋粮收购旺季在即,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持续健全完善有关机制,激发市场购销活力,加大粮食收储调控力度,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

吃得健康: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问: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答: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就要把牢粮食质量安全关。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强化风险监测、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标准体系,我国粮食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健全制度体系。粮食安全保障法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出台,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更加完备。

加强质量监测。开展新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监测,监测品种、范围、频次、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采集检验样品8万份,获得数据100万个。

强化粮食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累计投入资金逾80亿元,全系统检验机构有700多个,质量检验能力显著提升。

严格出入库监管。加强粮食收购入库、储存和销售出库环节质量安全监管,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2023年采集检验样品1万余份,获得数据10万余条。

强化标准。组织制修订小麦、大豆、高标准粮仓建设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粮食全链条标准体系。

“铁拳行动”: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问:如何进一步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答: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全国粮食流通“亮剑”专项执法行动、“严监管强执法重处罚行动年”活动。

今年初,启动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严厉打击粮食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持续释放依法强化粮食监督强烈信号。

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创新方式手段、强化严查快处,打好监管执法“组合拳”。

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实现政策性粮食全链条实时在线监管。建立跨部门联合检查制度,推进违法线索互联、执法标准互通、处罚结果互认,探索开展联合惩戒。

以“铁拳行动”为抓手,扎实做好粮油收购和政策性粮食销售监督检查,畅通12325热线投诉举报渠道,保持执法办案高压态势不减。

综合运用视频抽查、交叉检查、信息化监管等手段,提高库存监管穿透性、精准性和效能性,不断放大中央储备粮库存动态监管系统监管效能。

(记者王立彬)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 相关阅读
  • 乡村文化振兴艺术行走进吉林白山

      本报电(记者邓剑洋)近日,中国乡村文化振兴艺术行走进吉林省白山市,第二届中国乡村书画大赛、乡村发展品牌推介活动同期在白山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主办,该活动以“文化赋能品牌强农...

    时间:10-18
  • “蘑菇小镇”活力足

      周末,上海金山区廊下镇的“蘑菇小镇”迎来了一批批游客,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文峰忙得不可开交。“一到节假日,我们蘑菇生产基地的参观就会排满,每天要接待上千名游客。”  从传统...

    时间:10-18
  • 北极村的智慧生活

      “欣赏风光的同时不耽误上网晒照片、发视频,游客在民宿里也可以享受智慧生活,民宿生意越来越好。”杜欣员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镇北极村一家民宿经营者,她自豪地向记者展示民宿内的智...

    时间:10-18
  • 人才入乡,旅游升级

      “国庆长假,我们‘神仙画游’县域风貌样板区内的300多家民宿,一房难求,平时周末也常是接近满房状态。”浙江省仙居县旅游民宿产业协会会长杨勇介绍。  杨勇是当地“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吸引下的返...

    时间:10-18
  • 从一个培训项目看乡村人才振兴(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上海青浦区夏阳街道塘郁村党总支书记徐月萍(右一)向培训班学员介绍村庄治理经验。   沈 超摄(人民视觉)  湖北省来凤县旧司镇,班主任(前排右一)带领学员参观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新街村。...

    时间:10-18
  • 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液压油缸下线

      本报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韩鑫)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打桩船主油缸在江苏常州下线,标志着我国在重型液压设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该组油缸由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牵头研发攻关,缸...

    时间:10-18
  • 推动重点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

      本报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吴秋余)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和推动北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要素密集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  通...

    时间:10-18
  • 数字消费带动新消费热点(大数据观察)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制图:张丹峰  核心阅读  当前,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人。数字消费深度融入生活,代表着消费市场转型的新方向,对供给升级也提出了新要求。即时零...

    时间:10-18
  • 以海兴村 以海强村(编辑点评)

      从昔日落后的小渔村,到远近闻名的“最美渔村”“金牌旅游村”,澳角村的乡亲们一路追波逐浪、向海而行。  对于三面环海的澳角村而言,乡村全面振兴就要发扬优势,做好“海”的文章。  这些年,...

    时间:10-18
  • 人民网“万商万品 万象焕新——百日直播行动”启动

    人民网北京10月17日电 促消费,惠民生。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17日,人民网“万商万品 万象焕新——百日直播行动”(以下简称“百日直播行动”)正...

    时间:10-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