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政策“组合拳”激发购车热情 市场洗牌步入深水区

2025-09-22 07:29: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不仅增强了消费者购车信心,也为今年以来汽车市场的消费回暖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北京市东城区的AITO问界汽车销售中心内,消费者正在参观体验新车型。

  炎炎夏日,北京市东城区一家AITO问界汽车销售中心内客流量持续攀升,空调冷气似乎也难以让消费者的看车热情“降温”。

  市民张先生与家人正在店内仔细查看一款新车。他表示:“原本计划年底换车,但国家近期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所以提前来了解一下。如果价格合适,会考虑提前购置。”

  8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又一项重磅消费刺激措施正式实施。该政策对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消费贷款提供财政贴息,涵盖汽车购置、保险及维修等支出,执行期为今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方案》明确规定,相关财政年贴息比例为1%(按符合条件的实际消费贷款本金计算),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享受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这一政策无疑将利好汽车消费。”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近年来汽车消费金融渗透率已超过60%,意味着超半数消费者通过贷款购车。贴息政策相当于直接减免部分购车成本,将进一步缓解消费者贷款购车的经济压力。”

  政策精准发力,直击消费痛点

  “我们没有接到相关通知”“具体需咨询银行”……记者在走访北京市多家汽车4S店时了解到,目前消费者无法通过汽车经销商或直营店直接享受贴息政策,只能通过指定的23家贷款经办机构办理贷款,再以“全款”方式购车。

  对于这一政策,中国银行客服表示,今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消费者使用该行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及国家助学贷款)并实际用于消费,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可按5万元为上限享受贴息。此外,今年7月1日后提款且在政策执行期内有消费行为的用户也可享受贴息。

  “若消费者贷款30万元并一次性转账至对公账户购车,仅能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若分6笔5万元转账,则转账均可按规定享受相应贴息。”该客服补充解释道。

  记者调查发现,各家车企的金融政策不尽相同——有的提供免息贷款,有的则推出低息方案,大多数消费者在对比后会选择更划算的购车方式。不过,也有消费者对新车的交付周期表示担忧,计划预订小米YU7的刘先生称,该车型交付周期约需1年,他担心付尾款时相关金融政策已结束,因而更倾向选择购买有现车或交付周期短的车型。

  事实上,从今年1月17日商务部等8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明确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范围与标准,到新能源汽车延续购置税减免,再到各地政府发放汽车消费券……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不仅增强了消费者购车信心,也为今年以来汽车市场的消费回暖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售前售后服务,助推车市长久向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尽管7月属于销售淡季,产销仍分别达到259.1万辆和259.3万辆,同比增长13.3%和14.7%,反映出消费者购车需求依然旺盛。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上半年汽车市场内需表现强劲,主要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但他也指出,政策拉动的耐用消费品更新潜力存在局限,上半年需求集中释放后,下半年汽车销售或将迎来“升降临界点”。

  “为延续汽车市场繁荣,通过消费贷贴息等方式刺激潜在需求十分必要。”盘和林表示,“此举可为有意购车但尚未行动的消费者创造条件,通过贴息降低贷款成本,有助于维持行业稳定发展。”与以往侧重投资端、供给端的贴息政策不同,本次政策直接从需求端发力,惠及消费者个人,降低其贷款成本,贴息资金由经办机构在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

  “上述政策设计凸显精准性与针对性。”汽车行业独立分析师曾科认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以“真金白银”支持居民消费,降低信贷成本,与此前以旧换新政策形成有效衔接与功能互补,为汽车市场注入“强心针”。

  “以旧换新补贴引导淘汰老旧车辆,解决‘旧车如何处理’;消费贷款贴息则降低购车门槛,缓解‘资金压力’。”曾科表示,两项政策形成的“组合拳”将进一步激发潜在消费需求。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经济稳步复苏及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汽车市场有望逐步回暖。但复苏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政策、企业、消费者多方协同,共同推动汽车消费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提振汽车销售,售后服务质量与售前价格吸引力同样关键。”盘和林指出,现阶段部分车企过度聚焦价格战,却忽视了售后服务。“汽车属于长周期消费品,使用年限往往超过10年,不过不少车型在购车5年后,产品问题就会明显增多,此时优质的售后服务和稳定的性能表现,将为车企赢得更多潜在用户。”盘和林总结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复苏、产销同比增长背后,车企的盈利状况却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20家主要上市车企中仅有不到45%实现利润增长,仅有半数企业勉强维持盈利状态。这一数据揭示了中国汽车行业在营收增长之下所面临的盈利挑战。

  有分析认为,中国目前拥有130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当市场增长见顶,有关部门大力整治行业内非理性竞争现象,车企数量势必要进行大规模缩减。

  一位国内龙头车企高管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有车企过多,价格战一旦退潮,不具竞争力的企业将难以生存。“就算最后只剩下20家车企,其实还是太多了。”她直言,过去许多车企靠打折、送优惠吸引消费者,但随着低价策略失效,不少整车厂将面临生存压力,最终被市场淘汰。

  咨询公司AlixPartners预测称,在中国汽车市场,到2030年,能保持财务可持续运营的汽车品牌可能仅剩15家。无论是新势力的盈利突围,还是传统央企的转型求生,中国汽车工业的淘汰赛已然进入下半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远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相关阅读
  • 报告建议强化政策协同,推动“十五五”时期价格合理回升

      中新网9月21日电(记者 石睿)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体低位运行,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价格合理回升政策作用下,积极变化不断累积,8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9%。  9月21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第...

    时间:09-21
  • AI是击穿网络安全的矛?还是守护网络安全的盾?

      中新网9月21日电(记者 吴家驹)AI是击穿网络安全的矛?还是守护网络安全的盾?  近日,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昆明开幕,多位网络安全专家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谈及AI给网络安全带来的新风险和新机遇。  360数字安...

    时间:09-21
  • 第22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取得26项经贸成效

      中新网南宁9月21日电(黄令妍)9月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峰会)闭幕新闻发布会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雁雁介绍,本次峰会首次发布《中国—东盟工商界关于人工智能...

    时间:09-21
  • 福建首条中欧北极快航在福州港启航

      中新社福州9月21日电 (记者 闫旭)海杰航运(香港)有限公司旗下的“伊斯坦布尔桥”号集装箱船21日完成在福州港江阴港区的首次靠泊作业,将装载宁德时代新能源锂电池和万华化学化工产品,驶向欧洲基本港。9月21日,海杰航...

    时间:09-21
  • 汽车科技50榜单揭晓 中国汽车正跃升为“技术策源地”

      中新网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 张素)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近日,汽车科技50榜单发布,不少智慧出行和自动驾驶的企业上榜。  “当下,汽车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科技革新,从电...

    时间:09-21
  • 2025首届青海数据要素生态大会开幕

      中新网西宁9月21日电 (李隽)21日,以“数聚青海·链通丝路”为主题的2025首届青海数据要素生态大会在青海省会西宁开幕。图为活动现场。李隽 摄  来自全国数据要素行业专家、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国家数据要素市...

    时间:09-21
  • 科技助力各地“粮”辰美景,丰收在望

      东北玉米金黄,江南稻浪翻滚!科技助力各地“粮”辰美景,丰收在望  央视网消息:秋粮占我国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目前,我国秋粮陆续进入收获期,各地科技助力确保秋粮收获,筑牢丰收基础。  东北部分地区秋粮迎来收获...

    时间:09-21
  • 梧州六堡茶与科技宝石借AI“破圈” 亮相东博会拓国际市场

      中新网南宁9月21日电(张广权 陈雨燕 蒙敏莹)9月17日至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会上,梧州六堡茶与科技宝石两大特色产业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惊艳亮相,成为中外客商关注的焦点。图为展会现场。李灿明...

    时间:09-21
  • 北京中亚班列阿拉山口线路实现常态化运行

      中新社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 刘文文)满载55个40英尺集装箱汽车零配件、废水处理设备的中亚班列21日从北京铁路物流中心高末铁路专用线驶出,开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标志着“北京—阿拉山口—中亚”线路自今年9月...

    时间:09-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