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走进中国乡村)“中国银耳第一村”走出富民兴业路

2025-10-05 13:39: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福建宁德10月5日电 题: “中国银耳第一村”走出富民兴业路

  作者 吴允杰

  秋季清晨,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内,青山绿水环抱,成片蓝色太阳能光伏板在菇棚顶上整齐排列,棚下朵朵银耳如花绽放,构成一幅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图景。

  藏身于翠屏湖畔的坂中村,曾是面临发展困境的库区移民村。如今,这里90%村民以银耳种植为生,年产银耳超2000万袋、产值突破1亿元(人民币,下同),被誉为“中国银耳第一村”。

  “这批银耳再过半个月就能采收上市了。”当地菇农彭仁胜介绍说,以前自建传统菇棚,木架搭顶、茅草盖帘,四周围着黑塑料膜,又矮又闷还怕着火;现在钢架结构的光伏菇棚又高又宽敞,通风好、光线足,还能容纳更多菌棒。

图为航拍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光伏菇棚。(宁德市古田县吉巷乡政府供图)

  “棚顶发电、棚下种菇,实现了菇农、村财和光伏企业的三方增收。”坂中村村委会主任高益清指着连片的光伏菇棚介绍说,该村积极探索菇棚“光伏+”模式,建设占地约16000平方米的光伏菇棚基地,打造光伏菇棚98间。截至2024年底,村民收入稳步提升,人均年收入达到3.5万元。

  漫步坂中村,青砖黛瓦的民居与光伏菇棚相映成趣,成为该村的“特殊风景”。曾经的“移民村”早已变样:坂中村建设了60间标准化银耳生产房和智慧银耳观光园,推动产品观光、销售与银耳文化有机融合;对该村生产出的优质银耳进行保底定向收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从企业拿来接种好的菌棒来培育,不仅银耳品质更好,感染率也大大降低,年收入提高了近三成。”菇农高建平说。

  产业振兴,村庄“颜值”也逐渐提升。该村围绕“增颜值、促发展”,开展湖岸周边环境整治等活动,实施外立面改造、路面白改黑、杆线下地等工程,新建环湖长廊、湖滨茶室、美食广场、露营沙滩、水秀等设施,不断改善当地村民生活质量。

  夕阳西下,菇棚里的灯光次第亮起,坂中村的菇农们开始检查温度、湿度,调整通风设备。“银耳娇贵,得精心照料,村里产的银耳品质好,销路不用愁。”彭仁胜说,菌棒上开出的不仅是“银花”,更是菇农心头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望着连绵的光伏菇棚,高益清说,“未来将继续深化‘光伏+银耳’模式,把‘中国银耳第一村’的品牌打得更响。”(完)

  • 相关阅读
  • 美景只是“基础款” 看各地景区如何拼实力“宠客”

      在这个假期,如何在类型丰富的旅游选项中脱颖而出,对于景区和城市来说,美景只是“基础款”,游客所需要的舒适感和新鲜的体验感,该如何打造?多地做出种种尝试,打出“宠客”组合拳:从客流高峰期的“人墙”拦断车流,保障通行安...

    时间:10-05
  • 受台风“麦德姆”影响 云南部分列车临时停运

      中新网昆明10月5日电 (陆希成 谢一可)记者5日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受台风“麦德姆”影响,10月5日至7日,途经威红、水红、沪昆、南昆、玉河等线路的部分旅客列车将采取调整运行区段、临时停运等措施,以确...

    时间:10-05
  • 跨国企业中国区高层:望以在华研发成果反哺全球

      中新网上海10月5日电 (记者 陈静)索诺瓦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方芳5日在此间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索诺瓦集团希望加速在中国引入新产品,尽可能与全球同步;加速前沿产品的国产化落地;同时,加速在中国全听力领域的临床研...

    时间:10-05
  • 成都街头邂逅“哪吒”“花花” 数字文创升级黄金周文旅新场景

      中新网成都10月5日电 (记者 贺劭清)2015年,当毕业于四川大学的杨宇在成都开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创作时,或许不会想到,由他创作的“哪吒”将与27个成都本土热门数字文创IP一同,成为十年后这座城市黄金周的文旅新场...

    时间:10-05
  • 消费观察:“篮球+”燃动假日 一张票根解锁文旅新场景

      中新网杭州10月5日电(张煜欢)4日晚,夜幕初垂,浙江诸暨飨街的巨大露天屏幕前,数百名观众或坐或立,目光聚焦于正在直播的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下称“浙BA”)争霸赛——诸暨对阵温州场。当主场球队完成一次精彩快攻,整条街...

    时间:10-05
  • 世界舞台与中国心:一位宝马厂长的“新阶层”答卷

      八月的沈阳,骄阳似火。换上工装的张涛走出办公室来到总装车间,逐一查看各生产线的运转情况,与现场人员进行交流。  作为华晨宝马铁西工厂的厂长,她每天最重要的工作...

    时间:10-05
  • 一个论坛,竟然推动了这么多事

      非公论坛:见证中国民营经济的时代轨迹  作者:李雪峰  发于2025.10.6总第120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2003年冬天,湖北武汉一间会议厅内,灯光温暖而明亮。知名民营企业家、海外商界代表、学者和政府官员等400余...

    时间:10-05
  • 82万缺口,却是“高危职业”?

      新能源汽车,谁来维修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惟杉  发于2025.10.6总第120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最近,网红汽车维修博主龙哥将直播主题变成“龙哥败诉了”。9月,他与一家车企的官司有了结果,他需要向企业赔偿10...

    时间:10-05
  • 从凭经验到靠数据 “AI+家政”进入发展快车道

      “AI+家政”进入发展快车道  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家政服务协会4楼办公室内,协会会长张立发正在伏案学习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家政企业发展的文件。张立发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安徽家政行业受困于服务标准化程度低、人...

    时间:10-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