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品质化、个性化、功能化……农产品供给贴合“新吃法”

2025-10-17 07:55:01

来源:人民日报

  品质化、个性化、功能化,全国每年超2亿吨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

  农产品供给贴合“新吃法”(农产品新消费观察)

  减脂餐,药食同源,一站式吃住游……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新趋势,折射产业、产品和生产结构之变。“十四五”以来,全国新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6万个,每年向社会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物总量超过2亿吨。

  近年来,缤纷多样的农产品里,涌现出行业细分新赛道。农产品供给端要如何适应各种潮流“新吃法”?记者进行了采访。

  把握营养健康消费主线,各类功能性食品融入一日三餐

  早上,倒入即食燕麦片,淋上冰牛奶,撒一把蓝莓和奇亚籽。“比吃包子油条少摄入200大卡热量,膳食纤维还多出5克……”社交平台上,这样的轻食搭配吸引了不少网友。流行趋势里,过去不起眼的杂粮杂豆,正悄然加入主食化行列。

  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经过去芒、筛选、籽粒切割等工序,一款新研发的低升糖指数(GI)燕麦产品即将装车运往各地。公司所在的乌兰察布市地处阴山北麓,正是优质裸燕麦的黄金产区。

  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燕麦曾是养育当地人的主粮。“这几年,我们围绕主食、低GI、冲调等不同功能场景,开发了70多个单品。”公司负责人冀福善说,乘着杂粮饮食新潮流,公司的燕麦产品在国内200多个城市打开销路,还出口到北美、东南亚、日韩等地,销售额达3亿多元,带动1万多户农牧民增收。

  大食物观框架下,食品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与舌尖上的新需求同频共振。以减脂、控糖、抗衰、助眠等为目标的膳食管理,成为一些农产品产销两旺的关键词。

  “天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植物,跟我们所认识的兰花同属兰科,生命周期有95%的时间长在地下,核心提取物天麻素具有祛风通络、镇静安神等作用……”在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乡的中国天麻博物馆,游客们一边观察天麻块茎上特有的点状环纹,一边好奇地品尝天麻蜜片、天麻发酵饮等产品。

  2023年11月,天麻被正式新增列入“药食同源”目录。作为全国天麻六大主产区之一,近年昭通加快道地乌天麻加工利用,全市有机认证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综合产值93.91亿元。“我们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麻国际交易中心,开发出蜜片、酒、面膜等30多种深加工产品。”在县天麻产业中心主任皮万源眼里,这株小小的药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首次提出“推进营养型农业生产”,在推进农产品营养化高值化加工、推动食药物质开发利用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

  “营养导向型农业是未来农业的一大发展方向。”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团队首席、研究员朱大洲介绍,当前功能性食品日益走向多元化、精准化、便捷化,形态上从传统的胶囊、片剂、口服液等融入日常食品形态,富硒大米、DHA鸡蛋、高油酸花生等营养强化农产品也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

  朱大洲提示,在挑选药食同源相关产品时,一定要了解自身身体状况,认清产品属性,明确其是普通食品、保健品还是药品,并注意食用量。

  抓住快节奏消费新卖点,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两头香”

  清晨7点,山东省沂南县辛集镇,泉润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蒸汽氤氲。自动化生产线上,一只只饱满的鸭掌经过智能化去骨设备,可食用部分完整分离,自动裹满调味料后,通过真空滚揉工艺腌渍入味。

  “我们与本地多家规模化屠宰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每年集中采购鸭爪、鸡爪、鸭脖、鸭胗等新鲜原料,制成的袋装休闲食品在市场上很畅销。”泉润食品总经理林青雨介绍,去年公司年加工消耗各类畜禽产品超过5000吨,工业总产值超1.4亿元。

  从“原字号”到制成品,离不开农产品加工端持续运转。林青雨说,为持续适应消费者口味升级,公司深度融合传统工艺与秘制配方,依托现代食品科技,组建专业研发团队,每年推出2款以上全新产品,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食品生产工艺体系;在生产前端,引入辐照灭菌技术,建立全程可溯源系统,全方位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粮变粉、肉变肠、果变汁……各类加工食品丰富居民餐桌,点缀美好生活。据测算,截至2023年底,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3%,比2019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产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创新团队首席王凤忠说,农产品深加工让食用更便捷,一定程度上匹配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在一些传统农业大县,伴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种植基地、冷链物流、包装材料等环节趋向集中,生产端也更重视市场细分需求,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

  在河南省卢氏县,传统食用菌走向精深加工,释放出人才、技术、项目的集群效应,推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起完整的‘产加销服’生态圈。”卢氏县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明君介绍,围绕香菇多糖多肽系列含片、菌菇调味品等产品开发,县里与上海农科院、河南农科院合作建立河南金海食用菌研究院,累计培育精深加工企业21家,深化“院县共建”“校企合作”,为产业发展架起产学研用的桥梁。

  前不久,县里投入1.38亿元打造的珍稀食用菌项目一期正式投产。“我们给菇农送菌棒、建移动智慧菇房,既提供技术指导,又包回收、拓销路。”项目负责人王卫鹏说。

  放眼全国,8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了订单采购、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25亿农户增收,收入增长幅度比其他农户高30%以上。

  聚焦补齐加工短板,我国持续强化技术支撑,加快培育一批加工产业主体。2018年以来,全国累计建设了42个部级农产品加工学科群重点实验室、43个部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立项农产品加工标准超200项。全国9万多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约八成涉及农产品加工业务。

  王凤忠介绍,针对加工工艺、保鲜等关键环节,近年来科研人员持续研发创新。比如,机器人炒菜减少人为干预,细胞冻鲜技术更好锁住食材水分、解冻时恢复新鲜口感,利用等离子体灭菌设备降低防腐剂使用等,这些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全链条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挖掘“吃、赏、玩”新场景,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持续扩大

  素毛肚、魔芋凉皮、蒟蒻果冻……点开各大购物平台,以魔芋(别称蒟蒻)为原料制成的休闲食品,正走俏国内零食界。《2024中国休闲零食行业白皮书》显示,去年魔芋零食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28%,线下渠道增速也超过60%。

  四川是我国魔芋栽培的主产区之一。在攀枝花市盐边县,这颗黑黢黢的“土疙瘩”,已长成产值近2亿元的特色富民产业。魔芋带货的“魔力”从哪儿来?

  “金沙江下游属干热河谷气候,非常适合魔芋生长。这种植物本身确实有一些‘神奇’特性。”在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魔芋团队负责人滕志现场演示,经过削皮、研磨、煮沸、凝固等工序,出锅后的魔芋变得软糯弹牙。她介绍,魔芋的主要成分为葡甘聚糖,是优质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增稠、持水及成膜等特性,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此外,魔芋植株能长到1米以上,叶片宽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

  人无我有的特色,成为农产品出圈的独家“秘籍”。今年8月,在当地有关部门支持下,位于盐边县红格镇新民村的金芋健魔芋三产融合示范园正式开业。在这里,魔芋不仅是地里长出来的一道天然美食,还是魅力十足的文旅IP。

  漫步在园区,魔芋食研室、芋见张宜花园餐厅、热带雨林体验区,各类新业态层出不穷。“我们以魔芋膳食、生态景观为特色,暑期有好多家庭带着孩子来玩。”金芋别院民宿经营者、村民陈柯宇说,一站式吃住游,游客走的时候还要带上魔芋米、膳食粉、精酿啤酒、果冻皂等产品。

  “过去卖原料,现在卖品牌。农文旅融合,进一步打开了魔芋销路。”盐边金芋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可介绍,今年新投产了膳食纤维颗粒生产线,接下来还将利用魔芋生产绿色生态降解材料,如保鲜膜、医用胶囊等。按照30吨魔芋产1吨精粉来算,预计鲜魔芋年收购量将超过3.6万吨,有力带动种植户增收。

  滕志介绍,为促进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制定了22项地方种植标准,加大抗病高质高效品种研发力度,筛选出珠芽金魔芋、高寒花魔芋等不同海拔适生品种,实现魔芋品种、种植技术全域覆盖,推动亩产提高40%。盐边县还计划引入保险托底机制,将魔芋纳入县级特色农业保险。

  小小魔芋是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的缩影。各地加快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持续探寻餐桌内外的农产品消费新场景,打出更多绿色牌、品质牌、创新牌。

  在陕西洛川,苹果变成了醋、酒和脆片,全市打造了5条苹果观光精品线路、46个观光园区,果子的“生命周期”在不断延长。在浙江安吉,“笋作山珍鲜、竹成万家器”,竹酒店、竹民宿、竹露营、竹咖啡、竹探险……全县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衍生经济收益超15亿元。

  “吃、赏、玩”,通过开辟“新吃法”,特色产业不断拓展新赛道,走出了一条条微笑曲线。2024年,各地举办的丰收节活动,累计带动农产品消费300多亿元,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引导各地挖掘特色资源,继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深化农业品牌打造,持续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郁静娴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7日 第 18 版)

  • 相关阅读
  • 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多领域开展合作 签约金额超70亿元

      昨天(16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签署技术协同攻关专项合作协议,将就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未来能源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此次签约涉及20家中央企业与21家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涵盖了超大直径盾构机主...

    时间:10-17
  • 我国首个国家级深水油气应急救援基地在海南启用

      记者10月16日从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获悉,国家海上油气应急救援海南基地在海南省澄迈县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级深水油气应急救援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我国南部海域海上油气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大幅缩短。  海南基地...

    时间:10-17
  • 三季度1.78亿人次出入境 免签入境外国人同比增48.3%

    国家移民管理局10月16日发布最新数据2025年三季度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1.78亿人次同比上升12.9%其中内地居民8937.2万人次港澳台居民6873.1万人次同比分别上升13.8%、6.2%全国各口岸入出境外国人2013.4...

    时间:10-16
  • 5000亿元“两新”国补资金成效几何?税收大数据揭秘

      随着近日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全部完成发行,其中3000亿元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和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的“两新”国补资金完全到位,“两新”政策成效几何备受关注。  10月16日,税务总局公布一些税收大数...

    时间:10-16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国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取得显著成效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陈溯)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当天,中国启动2025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于北京举行的主会场活动中表示,中国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取得显著成...

    时间:10-16
  • 中国建行未来三年力争为各类制造业主体提供融资超5万亿元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张金良16日在北京表示,建设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连续六年稳步提升,未来三年将力争为各类制造业主体提供融资规模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中国央行等部门...

    时间:10-16
  • 多家沪市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增速“跑赢”上半年

      中新网上海10月16日电 (高志苗)16日晚间,天安新材、国邦医药等多家沪市公司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以下简称三季报),其中不少公司第三季度单季业绩增长显著。  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日早间数据显示,沪市已有43家...

    时间:10-16
  • 南航织密“一带一路”空中网络 护航全球客商共赴广交会

      中新网广州10月16日电 (记者 郭军)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15日在广州开幕,将持续至11月上旬。作为广交会的战略合作伙伴,南航积极调配运力,优化航线网络,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系列营销活动,全力保障全球客...

    时间:10-16
  • 400余家企业在广州展出油墨工业产品 呈现绿色化趋势

      中新网广州10月16日电 (记者 程景伟)2025鸿威·亚洲油墨工业博览会16日在广州空港博览中心启幕。  此次博览会面积超2万平方米,参展企业400余家,展品覆盖水墨、油墨、油墨设备等核心领域,体现油墨工业行业绿色化、...

    时间:10-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