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1500余P2P平台盈利者仅为个位数

1500余P2P平台盈利者仅为个位数

2015-01-13 08:03: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热衷烧钱揽客的国内P2P平台,大多深陷难盈利困局。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约有正常运行的P2P平台1575家,投资者却只有约100万。据内部人士透露,目前绝大多数P2P公司呈亏损状况,保守估计盈利平台数量仅为个位数。

  据了解,各平台为提高曝光率,增加投资者数量与公司估值,纷纷开启“烧钱模式”。“广告和获客是平台的主要支出。目前盈利的公司有,但数量不多,大部分还处在投入阶段。”投之家CEO黄诗樵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预计普遍亏损的情况要持续到2016年,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后期获客成本、广告投入将趋于稳定。”

  据统计,网贷行业获客成本日渐高企,目前获得一个有效投资者的成本约为60至80元。黄诗樵称,未来获客成本会持续上涨,且呈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国内网贷投资人总量有限,目前约100万左右,平台越来越多,势必出现争夺用户的情况。

  同时,P2P公司为增加曝光度,广告投入支出较高,大部分企业年宣传费以百万计,有的企业年宣传费逾千万。黄诗樵表示,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网贷行业,大量的广告投放推动流量价格上涨。

  理财范首席运营官叶映辉认为,P2P行业整体亏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推广渠道不精准,企业在做大量无效或者低效的渠道推广和投放广告;二是线下团队过于臃肿,没有理解互联网价值;三是平台眼光过于短浅,妄图以高利率迎合用户,却牺牲了平台的盈利空间。“P2P平台想要做到盈利,需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并且在充分理解互联网优势,对用户有充分了解,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和精准的推广渠道后,才可能实现盈利。”叶映辉说。

  目前P2P行业盈利的公司少之又少,为什么还有众多的机构投资者选择投资进入?“前海理想金融”股东浙江思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给记者的理由是,虽然目前P2P行业投资回报率不高,但是看好该行业未来市场和机遇。由于中国普通人的投资渠道依旧比较窄,P2P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模式在未来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多数投资机构都不想放弃这块蛋糕,因此都在积极占位,不过作为机构投资者,在做P2P项目投资时,选择P2P团队和合作伙伴很重要。

  • 相关阅读
  •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有望推出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或将首次引入质押物。...

    时间:01-13
  • 业绩压力大日化扎堆促销 宝洁“瘦身”百余品牌

    宝洁大中华区换帅 外企在华经营竞争趋烈 高层人事变动折射业绩策略改变  “跟业绩无关,属于正常人事变动。记者走访广州超商发现,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大牌身段渐渐柔软,扎堆促销力度颇大。...

    时间:01-13
  • 广东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八千亿

    省财政厅表示,去年广东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结构优、质量高,2014年,全省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0.72%。2014年,全省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民生类支出完成6177.11亿元,占支出比重达67.63%,同比提高0.45个百分点。...

    时间:01-13
  • 投行预测美经济今年将创11年来最佳

    摩根大通等投行经济师说,美国就业市场改善带动消费者开支上升,今年经济增长预计达3.2%以上,为11年来最佳,重夺全球增长火车头之位。债券交易商不怕就业报告中的工资环比跌0.2%,主要是因为近期通胀明显放缓,意味着考虑到通胀因素的实质工资其实反而上升。...

    时间:01-13
  • 网上保险一折起卖? 专家:有变相返佣嫌疑

    网销保险经过此前一段时间的整顿升级,最后一家“系统升级”数月之久的弘康人寿也终于在近日强势回归,而且这一次它是以一款投连险产品重新回归天猫店,预期收益率达到6.8%。业内专家坦言,保险产品直接打折或存在打擦边球嫌疑,“保费打折相当于是一种变相返佣,是有悖于保险法的。...

    时间:01-13
  • 欧央行考虑双轨制量化宽松计划

    欧洲央行(ECB)正在考虑一种双轨的公债购买策略,包括一部分由欧洲央行买入,整个欧元区共担风险;同时为了打消德国的不安,一部分由各国央行购买,风险要自担。知情人士称,这种量化宽松(QE)选项,是欧洲央行1月22日政策会议前所准备的诸多手段之一。...

    时间:01-13
  • 油价又跌 93号国IV油重返“五字头”

    今晨零点,南京江东中路一家加油站调整油价,因为有优惠,加油站92号汽油价格降至5字头。现行消费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消费税税目、税率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时间:01-13
  • 消费者热情减退 可口可乐麦当劳都要裁员

    在消费者热情减退之际,可口可乐、麦当劳两大跨国巨头开始感受到丝丝寒意。”可口可乐大中华区相关负责人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可口可乐一直在中国物色可以并购的品牌,有好的机会将不会放过。”营销专家李志起表示,对可口可乐而言,尝试年轻化策略比调整产品线、做非碳酸饮料见效更快。...

    时间:01-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