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
“现在做新能源汽车的特斯拉,卖车给你的同时还要给你建充电桩,上下链条都抓在自己手里。”
“苹果更是把配套产品一口吃完,你想给他配套做个电池卖都不行。”——政协委员景仁志
成都即将启动创业行动计划的话题,昨日在政协第十四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引起了不少成都市政协委员的关注,民盟成都市委的一份集体提案也与创业密切相关。“一个城市要打造自己的创业品牌,确实有必要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来自温江海峡科技园的成都市政协委员景仁志说,如果再配套十条左右好政策一起宣传,成都创业的品牌就会逐渐做到家喻户晓,吸引更多人来成都创业。
委员:品牌推广可加主要政策
“2009年的时候,我们就在成都机场路的路边打了一个广告:创业到温江来。”景仁志对成都商报记者表示,许多城市都想吸引国内外人才来自己的地方创业,经济新常态下尤其如此。所以,打造一个好的城市创业品牌非常重要。现在,成都已经有了不少支持创业的政策,要把这些政策真正整合起来用好。做品牌宣传的时候,可以把其中最有分量的十来条政策跟创业计划名称放在一起,这样就能一目了然,很好地宣传成都对创业的支持,推广成都的创业计划。
景仁志还表示,对于创业来讲,孵化器非常重要。“像武汉东湖就有很多孵化器,不少企业都是在里面孵化出来的。”景仁志说,现在成都的孵化器也有不少,甚至不同的部门也各有自己支持的孵化器,如果能把这些资源整合利用,相信也会更快更好地孵化出越来越多有竞争力的企业。
提案:引国内外高校来蓉创业
民盟成都市委也给会议专门提出了《促进国内外高校在蓉建设校地合作产业园的建议》作为其集体提案。民盟成都市委副秘书长乔森表示,推进校地合作产业园(研究院)建设是实现发展由依靠资源投入、要素驱动向人才支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哈工大、中山大学等高校通过校地合作渠道在江苏、广东、河南的很多城市建设校地合作产业园(研究院),成为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产业升级转型的有力引擎。
“但与这些省市相比,成都市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共建产业园(研究院)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进展较为缓慢,校地合作产业园(研究院)与当地产业互动不密切,在运行中也面临多方面的资源要素制约,效果不甚理想。”乔森说。实际上,校地合作产业园(研究院)做好了,成都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环境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改善。他们在提案中建议,首先要提高各级政府对共建校地合作产业园的战略性认识。其次,以全面科学的眼光做好校地合作产业园建设规划。最后,要出台校地合作产业园发展支持政策。 成都商报记者 祝楚华